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复频(复频)  拼音:fù pín
为电话系统中电话机与交换机之间的一种信号。通常用于发送被呼叫的号码,在按键式电话,其拨号键盘为4×4的矩阵,每一行使用一组高频信号,每一列使用一组低频信号,当按下一个键时就会发送一个高频加低频的正弦信号组合,交换机接收时可以针对此频率组合进行解码,以确认其所对应的按键。复频信号的速度与可靠性皆较传统的脉冲信号为高。也称为「双音复频(DTMF)」。
《國語辭典》:暗号(暗號)  拼音:àn hào
秘密的口令或记号。《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吕布一声暗号,众军齐入,喊声大举。」《红楼梦》第九回:「秦钟趁此和香怜挤眉弄眼,递暗号儿,二人假装出小恭,走到后院说私己话。」
《國語辭典》:行头(行頭)  拼音:xíng tou
1.演戏用的衣物或道具。明。高明《琵琶记。五娘寻夫上路》:「今则二亲既已葬了,只得改换衣装,将著琵琶做行头,沿街上弹几只劝行孝的曲儿,教化将去。」
2.泛指服装、各种装备或货物。《红楼梦》第一一二回:「咱们今日躲一天,叫咱们大哥借钱置办些买卖行头。」《野叟曝言》第四七回:「自己穿相士行头,也怕成之削色。」
3.毛毬。如:「踢行头」。
《國語辭典》:行头(行頭)  拼音:háng tóu
1.古代军队中的队长。《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
2.行业的头子,或佣役的总管者。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米铺》:「且言城内外诸铺户,每户专凭行头于米市做价,径发米到各铺出粜。」也称为「行老」。
《漢語大詞典》:皮鞠
古代一种革制的球,中实以物,可以蹴踏为戏。 清 赵翼 《题唐明皇马上击毬图》诗:“ 九华殿 已舞羽衣,千步场兼习皮毱。”
分類:革制中实
《國語辭典》:干扰(干擾)  拼音:gān rǎo
1.扰亂、打扰。如:「请把音量转小,以免干扰他人。」
2.因外來或内生的电磁场或电波使电气设备受到扰亂的现象。
《國語辭典》:示警  拼音:shì jǐng
紧急情况下,以信号或动作使人注意,以示警告。如:「警察对违规集会群众举牌示警。」《喻世明言。卷二二。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陛下飞龙在天,故天意以食龙示警。」《花月痕》第四六回:「何况天象示警于上,人事舛迕于下,而内阁大臣,尤循常袭故,旅进旅退于唯唯喏喏之间!」
《國語辭典》:报警(報警)  拼音:bào jǐng
1.遇有灾祸或盗匪等事发生时,通报以示警戒。
2.向治安机关报告事件状况,请求警方立刻派人来处理。如:「遇有盗贼,应立即报警。」
《國語辭典》:频道(頻道)  拼音:pín dào
1.通信电路中的特定频率范围。
2.通信网或通信系统中通信设施的一部分。一个通信系统或通信网内的独立频道数目(由频率区分或时间区分而得),依其所能供给的各独立通信设施的数量而定。也称为「波道」。
《漢語大詞典》:解调
从已调制的无线电信号中提取信息
使离开调谐状态
《國語辭典》:喇叭  拼音:lǎ bā
1.乐器名,吹管乐器。民间俗称西洋音乐的铜管乐器为喇叭,特别指小号(小喇叭)、长号(伸缩喇叭)与低音号(低音喇叭),或军中用来传达命令的军号。中国传统乐器多指唢呐。《通俗编。器用》:「旧唐书音乐志:『西戎有吹金者,铜角是也。长二尺,形如牛角。』盖即今喇叭耳 。」
2.装置在交通工具内,将电流的变化转变成声音的设备。用手操作,具警告作用。如:「开车时,请勿乱按喇叭。」
3.形容人多话,到处宣传。如:「他真是个大喇叭,无论听到什么消息,立刻到处广播。」
《國語辭典》:电话(電話)  拼音:diàn huà
一种通讯方式,系利用电的快速传播特性,将声波转换成电的信号,传至远处后再还原为声波,使两地间能互相通话,传达消息。可分为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
《漢語大詞典》:火号(火號)
古代举火报警的信号。 唐 刘禹锡 《元和癸巳岁仲秋寄荆南严司空》诗:“火号休传警,机桥罢亘空。”
《漢語大詞典》:乱烽(亂烽)
古时用烽火报警的三种信号之一。墨子·杂守:“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至。” 孙诒让 间诂:“言举烽有此三等,以为缓急之辨。”
《漢語大詞典》:邮铃(郵鈴)
古时邮人用以表示邮传信号的铃铎。 唐 唐彦谦 《夜坐》诗:“不眠惊戍鼓,久客厌邮铃。” 宋 赵师秀 《敬谢章泉赵昌甫二十韵》:“ 翁卷 游 崆峒 ,一已烦邮铃。”
《漢語大詞典》:蜂舞
亦作“蠭舞”。
(1).群蜂飞舞。比喻纷然并起。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呜呼,世教不明,邪説蠭舞,星星之火,坐视燎原。”
(2).蜜蜂用来表达蜜源距离、方向和鼓动其他蜜蜂采集的一种舞蹈信号。有表达蜜源距离较远的摆尾舞和蜜源距离较近的圆舞两种。亦泛指蜜蜂飞绕盘旋。
《漢語大詞典》:号火(號火)
烽火;旧时军中为传信号而举的火。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炮祸》:“号火四举,诸军皆戒严,纷扰凡一昼夜。”《三国演义》第九七回:“行不到三十里,望见 蜀 兵背后起火,喊声不絶。 费耀 只道号火,便回身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