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智能权(智能权)  拼音:zhì néng quán
保护精神活动的产物,不使他人侵害的权利。如著作权、发明权等。
《国语辞典》:布鲁氏菌(布鲁氏菌)  拼音:bù lǔ shì jùn
一种病菌。呈粗短杆状,主要侵害牛、羊、猪等家畜,引起流产或睪丸炎。由英国医生布鲁氏(DavidBruce)发现得名。
《国语辞典》:马鼻疽(马鼻疽)  拼音:mǎ bí jū
病名。一种侵害马类为主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于肺、鼻黏膜、皮肤及其他内脏形成结节及溃疡为特徵。
《国语辞典》:加害人  拼音:jiā hài rén
法律上指以不法行为侵害他人之权利者。
《漢語大詞典》:蠹民梗政
亦作“蠧民梗政”。 侵害人民,阻挠政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雕传:“某人浮湛里中,无以为生,侦民有小不平,嗾之讼,佐之请謁,己旁缘自资,且既饵临政者,因持其短长,以蠧民梗政。”
《漢語大詞典》:犯罪对象
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人或物。体现犯罪客体。相同的犯罪对象,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如公共汽车被破坏,这一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犯罪客体,可以是公共安全的社会关系(在行驶中被破坏),也可以是公共财产所有权的社会关系(在车库中被破坏)。有些犯罪没有犯罪对象,如脱逃罪;有些犯罪的犯罪对象只限于特定的对象,如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依法执行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漢語大詞典》:犯罪客体
受刑事法律保护而被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不同于犯罪对象。如贪污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其犯罪对象则是贪污所得的公共财产。犯罪客体不同,罪名也就不同。如盗窃库房中的电线,其犯罪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所以是盗窃罪;而盗窃正在用于通讯的电线,其犯罪客体则是公共安全方面的正常通讯活动,所以是破坏通讯设备罪。
《漢語大詞典》:不蛊(不蠱)
古谓不受邪气侵害。
《漢語大詞典》:逼齰
侵啮,侵害。 严复 《〈原富〉按语》:“ 支那 常恐为其所逼齰而终不足自存者,其端亦在此。”
分類:侵害
《國語辭典》:被害人  拼音:bèi hài rén
因他人的不法行为,致使身体、名誉、财产受到损害的人。也称为「被害者」。
《漢語大詞典》:侵蔑(侵衊)
侵害污蔑,诬害。新唐书·窦参传:“ 湖南 判官 马彝 发部令贜千万,令之子因权幸诬奏 彝 , 参 往按,直其侵衊。”
《漢語大詞典》:侵怨
受他人侵害而产生的仇怨。后汉书·寇恂传:“吾与 寇恂 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 恂 ,必手劒之!”
《漢語大詞典》:侵恣
任意侵害。晋书·石季龙载记上:“时豪戚侵恣,贿託公行, 季龙 患之,擢殿中御史 李矩 为御史中丞,特亲任之。”
分類:任意侵害
《漢語大詞典》:蹂轹(蹂轢)
欺压侵害。 鄂公 《伟哉女界之运动拒约》:“侮弱兮令逐客,苛约兮肆蹂轢。”
分類:欺压侵害
《漢語大詞典》:困桡(困橈)
扰乱,侵害。 汉 桓宽 盐铁论·取下:“不轨之民,困橈公利,而欲擅山泽。”
分類:扰乱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