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依样(依樣)
照样;依旧。 清 魏允札 《疏影·赠谷山兄移居》词:“只有门前,依样垂垂,换了几株新树。”
《國語辭典》:依样葫芦(依樣葫蘆)  拼音:yī yàng hú lú
比喻一味模仿,毫无创见。参见「依样画葫芦」条。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一出:「只有一个史阁部,颇有忠心,被马、阮内里掣肘,却也依样葫芦。」《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伯集就连夜在客店里打开行箧,取出些时务书,依样葫芦,写下几条,托顾举人笔削,以为进身之具。」
《國語辭典》:依样画葫芦(依樣畫葫蘆)  拼音:yī yàng huà hú lu
比喻一味模仿,毫无创见。语出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也作「照葫芦画瓢」、「依本画葫芦」、「依样葫芦」。
《國語辭典》:依样画葫芦(依樣畫葫蘆)  拼音:yī yàng huà hú lu
比喻一味模仿,毫无创见。语出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也作「照葫芦画瓢」、「依本画葫芦」、「依样葫芦」。
《漢語大詞典》:葫芦依样(葫蘆依樣)
依样画葫芦。比喻只是模仿,缺乏创造。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工者不免 优孟 抵掌之誚,拙者至有葫芦依样之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正是:富贵浮云成一梦,葫芦依样只三年。” 郭沫若 《文艺论集·批评与梦》:“才既不天,而仅葫芦依样的我们,那就不能不有多少学理上的准备。”参见“ 依样画葫芦 ”。
《國語辭典》:依样画葫芦(依樣畫葫蘆)  拼音:yī yàng huà hú lu
比喻一味模仿,毫无创见。语出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也作「照葫芦画瓢」、「依本画葫芦」、「依样葫芦」。
《國語辭典》:粉本  拼音:fěn běn
画稿。画家作画先以粉笔作底稿,而后始正式著笔,此一底稿,称为「粉本」。唐。韩偓 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那题识上,就打横写了这九个字,下面的小字是:『曾见仇十洲有此粉本,偶背临之。』」
《國語辭典》:摹写(摹寫)  拼音:mó xiě
1.依原样描写。书法上摹写的方法有三种。一为描红,二为映摹,三为双钩廓填。也作「模写」。
2.修辞学上指对事物的各种感受,加以形容描写的修辞法。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文中的「荷塘四面,长著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即属于视觉的摹写。
《國語辭典》:仿效  拼音:fǎng xiào
依样效法。清。孙岳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七。论书七。元韩性论书》引《书则》:「古之学者殚精神,縻岁月,临摹仿效,终老而不厌。」也作「仿效」、「仿效」、「仿效」。
《國語辭典》:仿效(仿傚)  拼音:fǎng xiào
依样效法。如:「公众人物往往是大家仿效的对象,因此更需谨言慎行。」《钦定续通志。卷一一○。都邑略。明都》:「宋之西夏,明之安南,其立国建都皆仿效内地。」也作「仿效」、「仿效」、「仿效」。
《國語辭典》:仿效(倣效)  拼音:fǎng xiào
依样效法。如:「他努力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仿效。」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卷二。召南。羔羊》:「惟其公正无私,故举动光明,终始如一,可从迹仿效。」也作「仿效」、「仿效」、「仿效」。
《國語辭典》:仿效(倣傚)  拼音:fǎng xiào
依样效法。唐。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江湖间多有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也作「仿效」、「仿效」、「仿效」。
《國語辭典》:摹印  拼音:mó yìn
秦书八体之一。用于玺印,其字形系根据印面篇幅之大小,文字之多寡,将小篆规摹变化而成。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漢語大詞典》:摹拓
亦作“ 摹拓 ”。
(1).依样描制,复制。魏书·崔玄伯传:“始 玄伯 父 潜 为兄 浑 誄手笔草本, 延昌 初,著作佐郎 王遵业 买书於市偶得之…… 武定 中, 遵业 子 松年 以遗黄门郎 崔季舒 ,人多摹搨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访求法书名画,不遗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搨,不少怠。”
(2).拓印碑刻金石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绎山:“ 始皇 刻石纪功,其文字 李斯 小篆。 后魏 太武帝 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为楷则。”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雪蓑道人大寿字》:“ 王培荀 听雨楼随笔云:‘……道人於 南山 磨崖,书大“寿”字。刻成,横画间可卧一人。’按此‘寿’字,不知今在否。如能摹搨一纸,亦伟观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好字因好刻得保存于久远,并由此发现摹搨术。”
《漢語大詞典》:摹勒
(1).依样描字刻石。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丙戌,御製御笔《神霄玉清万寿宫记》,令 京师 神霄宫 刻记於碑,以碑本赐天下,摹勒立石。”
(2).亦作“ 摹泐 ”。描摹勾勒。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貽永 , 祁公 之子。国初藏名书画,最多真蹟……而当时摹勒出待詔手,笔多凝滞。”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或谓 靖康 之变,二 王 书卷流落民间,后经蒐罗得之,遂以勒石。所得者,或係他手摹泐。”
(3).模仿。 宋 李觏 《答黄著作书》:“今之学者,谁不为文,大抵摹勒 孟子 ,刼掠 昌黎 。若为文之道,止此而已,则但诵得古文十数篇,拆南补北,染旧作新,尽可为名士矣!”
《國語辭典》:摹绘(摹繪)  拼音:mó huì
描摹绘画。如:「他正聚精会神的摹绘那幅画。」
《国语辞典》:摹书(摹书)  拼音:mó shū
将隐约可透视的纸覆于书帖上,依样摹写。也作「模书」。
《国语辞典》:描摩  拼音:miáo mó
依样摹写绘画。也作「描摹」。
《漢語大詞典》:模造
依样制造;塑造。 鲁迅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所有的,只是喜剧底人物或非喜剧非悲剧底人物,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 宋庆龄 《为新中国而奋斗》:“他们把青年模造成法西斯野兽,然后准备将他们纵放国外。”
《國語辭典》:描图(描圖)  拼音:miáo tú
在原图覆上描图纸或透明布,用绘图仪器描绘原图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