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茶馀客话(茶馀客话)  拼音:chá yú kè huà
书名。清阮葵生作,十二卷。内容记载作者亲身见闻的典章制度,及西北、东北之地理交通等资料,可信度颇高。
《国语辞典》:错斩崔宁(错斩崔宁)  拼音:cuò zhǎn cuī níng
宋代的话本。作者不可考。收录于《京本通俗小说》中,《醒世恒言》题作「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内容叙述陈二姐和崔宁被屈杀的故事。
《国语辞典》:刘知远(刘知远)  拼音:liú zhī yuǎn
1.人名。(西元895~948)沙陀(今新疆)人,为五代汉之开国君王。初仕五代后晋,封北平王,为河东节度史。契丹南下灭后晋时,因百姓反抗,被迫北还,刘氏趁机进据开封,改国号汉,史称为「后汉」。在位一年卒,庙号高祖。
2.传奇名。元人作,作者姓名不详。为四大传奇之一。叙述刘知远从军,其妻李三娘在娘家备受兄嫂折磨,生子后,将子咬脐郎送至刘知远处抚养。十多年后,咬脐郎因打猎追兔而见母,一家团圆。也称为「白兔记」。
《国语辞典》:空间感(空间感)  拼音:kōng jiān gǎn
影片创作者根据透视原理,运用各种手法,如照明、光学、物体的不同颜色等,造成光影明暗、色彩的差别和对比,使其在平面的银幕上获得立体、纵深的感觉。
《国语辞典》:图案画(图案画)  拼音:tú àn huà
一种美术设计的图画种类。创作者以鲜明的色彩、美化的图案,制作图形重覆、具装饰性功能的绘画。
《国语辞典》:施公案  拼音:shī gōng àn
书名。作者无考,八卷,九十七回。内容以康熙间漕运总督施世纶事迹附会演述而成。
《国语辞典》:设计图(设计图)  拼音:shè jì tú
预先丈量规划制成的图样。制作者或施工的人据比例即可做成成品。
《漢語大詞典》:概念化
文艺创作中的一种不良倾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忽视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对生活和人物作简单化的理解,缺乏具体的描写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用抽象概念代替人物个性。这样,就造成了作品的概念化。概念化的作品不能揭示社会本质,缺乏感染力。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我﹞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漢語大詞典》:逢入京使
诗篇名。唐代岑参作。写于公元749年作者离长安赴西域途中。全文为:“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出了远行者的复杂心理,语言自然而含蓄动人。
《國語辭典》:浮生六记(浮生六記)  拼音:fú shēng liù jì
书名。清沈复撰,六卷。内容主要在描述个人生活的得失与心境。现只存四卷。
《國語辭典》:公开信(公開信)  拼音:gōng kāi xìn
写给个人或团体,但公开发表其内容,让大众都知道的信件。
《國語辭典》:短剧(短劇)  拼音:duǎn jù
演出时间较短的单元或戏剧,多在电视娱乐节目中穿插演出。
《漢語大詞典》:范长江
(1909-1970)新闻工作者。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193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5年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到西北地区采访,公开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西安事变后到延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后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新闻总署署长、《人民日报》社长。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漢語大詞典》:黄生借书说
散文篇名。清代袁枚作。文章从一青年学士向作者借书谈起,指出借书读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拥有藏书的人却往往不读书,并举自身经历为例,勉励后人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层次分明,说理透彻,语言诚恳亲切。
《漢語大詞典》:己亥杂诗
组诗名。清代龚自珍作。指1839年作者辞官回乡途中所作的诗。均为七言绝句,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政府腐败、国家衰亡、社会黑暗的深切担忧和强烈不满,诗作大多感情沉郁、气势恢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等名句,历来被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