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以赛亚(以赛亚)  拼音:yǐ sài yǎ
Isaiah
人名。生卒年不详。古代以色列先知。据说是圣经旧约中以赛亚书的作者。
《国语辞典》:渔樵记(渔樵记)  拼音:yú qiáo jì
杂剧名。元人撰,作者不详。演朱买臣砍柴于会稽山中,与渔人王安道为友,买臣遇大司徒严助,上万言策,因入荐于朝的故事。
《国语辞典》:玉蜻蜓  拼音:yù qīng tíng
一种长篇弹词。为清朝作品,作者不详。叙述富子弟申贵升与尼姑智贞私通,后申生病死庵中,智贞生下遗腹子,交由他人收养,长大后考中解元,才得返庵堂认母归宗的故事。
《国语辞典》:独抒性灵(独抒性灵)  拼音:dú shū xìng líng
性灵,性情。独抒性灵指文学作品以抒发作者性情为主,不受成法所限,讲究真实、自然,以具有独创性为上。明。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国语辞典》:茶馀客话(茶馀客话)  拼音:chá yú kè huà
书名。清阮葵生作,十二卷。内容记载作者亲身见闻的典章制度,及西北、东北之地理交通等资料,可信度颇高。
《国语辞典》:错斩崔宁(错斩崔宁)  拼音:cuò zhǎn cuī níng
宋代的话本。作者不可考。收录于《京本通俗小说》中,《醒世恒言》题作「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内容叙述陈二姐和崔宁被屈杀的故事。
《国语辞典》:刘知远(刘知远)  拼音:liú zhī yuǎn
1.人名。(西元895~948)沙陀(今新疆)人,为五代汉之开国君王。初仕五代后晋,封北平王,为河东节度史。契丹南下灭后晋时,因百姓反抗,被迫北还,刘氏趁机进据开封,改国号汉,史称为「后汉」。在位一年卒,庙号高祖。
2.传奇名。元人作,作者姓名不详。为四大传奇之一。叙述刘知远从军,其妻李三娘在娘家备受兄嫂折磨,生子后,将子咬脐郎送至刘知远处抚养。十多年后,咬脐郎因打猎追兔而见母,一家团圆。也称为「白兔记」。
《国语辞典》:空间感(空间感)  拼音:kōng jiān gǎn
影片创作者根据透视原理,运用各种手法,如照明、光学、物体的不同颜色等,造成光影明暗、色彩的差别和对比,使其在平面的银幕上获得立体、纵深的感觉。
《国语辞典》:图案画(图案画)  拼音:tú àn huà
一种美术设计的图画种类。创作者以鲜明的色彩、美化的图案,制作图形重覆、具装饰性功能的绘画。
《国语辞典》:施公案  拼音:shī gōng àn
书名。作者无考,八卷,九十七回。内容以康熙间漕运总督施世纶事迹附会演述而成。
《国语辞典》:设计图(设计图)  拼音:shè jì tú
预先丈量规划制成的图样。制作者或施工的人据比例即可做成成品。
《漢語大詞典》:概念化
文艺创作中的一种不良倾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忽视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对生活和人物作简单化的理解,缺乏具体的描写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用抽象概念代替人物个性。这样,就造成了作品的概念化。概念化的作品不能揭示社会本质,缺乏感染力。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我﹞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漢語大詞典》:逢入京使
诗篇名。唐代岑参作。写于公元749年作者离长安赴西域途中。全文为:“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出了远行者的复杂心理,语言自然而含蓄动人。
《國語辭典》:浮生六记(浮生六記)  拼音:fú shēng liù jì
书名。清沈复撰,六卷。内容主要在描述个人生活的得失与心境。现只存四卷。
《國語辭典》:公开信(公開信)  拼音:gōng kāi xìn
写给个人或团体,但公开发表其内容,让大众都知道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