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菩提 拼音:pú tí
从污染迷惑中体悟四圣谛。梵语bodhi的音译。南朝梁。
萧衍 〈〉诗:「菩提圣种子,十力良福田。」《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國語辭典》:菩提树(菩提樹) 拼音:pú tí shù
植物名:(1)桑科榕属,大乔木。叶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长尾状锐尖,边缘波状。隐头果扁圆形。也称为「觉树」、「思惟树」。(2)田麻科菩提树属,落叶乔木。叶为不等边心脏形或广三角形,先端尖,下面密生带白色茸毛。七月叶腋生细长苞,苞中央出花梗,分枝开黄褐色花。花后结圆形果实。核果可做念佛珠,植株供观赏。
《國語辭典》:佛性 拼音:fó xìng
成佛的潜能。《五灯会元。卷七。长生皎然禅师》:「僧问:『古人有言,无明即佛性,烦恼不须除?如何是无明即佛性?』」
《漢語大詞典》:佛性禅心(佛性禪心)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马。”《金瓶梅词话》第八回:“那众和尚见了 武大 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國語辭典》:共相 拼音:gòng xiàng
物与物的共同特徵。
《國語辭典》:结集(結集) 拼音:jié jí
汇集、聚集。如:「结集成册」、「结集兵力」。
《漢語大詞典》:佛界
(1).佛教名词。十界之一。诸佛的境界。
《梵网经》上:“现无量身无量口无量意,説无量法门,而能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
(2).借指寺院。 宋
黄庭坚 《显圣寺庭枸杞》诗:“仙苗寿日月,佛界承露雨。”
《國語辭典》:羯磨 拼音:jié mó
僧团依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侣个人或僧团事务的各种活动。为梵语Karma的音译。意译为「业」或「办事」。羯磨和业梵语虽同一字,但在汉译佛典中不只是音译和意译的差别,用法也不同。如:「忏悔羯磨」、「受戒羯磨」。
《漢語大詞典》:佛母
(1).佛教名词。大乘佛教称“般若”(意为“智慧”)为诸佛之母。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佛母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前蜀
贯休 《贺雨上王使君》诗之二:“玄妙久闻谈佛母,感通今日见神明。”原注:“公久与 东村 大愿和尚 谈般若。般若者,佛母也。”
(2). 释迦牟尼 之母,即 摩耶 夫人。或称佛之姨母 大爱道 。因 摩耶 夫人早逝, 释 尊自幼为姨母所鞠育。参阅
《大爱道般泥洹经》。
(3).佛从法生,故以法为佛母。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漢語大詞典》:三性
(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
《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
(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
(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唐
吕岩 《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
(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汉
王充 《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漢語大詞典》:果位
佛教名词。谓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与“因位”对言。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今人动自负道家真伯, 释氏 果位,恐悉过矣,得不勉旃!”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今生更復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大觉,后来果位,当胜前生,这是正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且於 宗喀巴 微行解衣时,见有山神奉衣护卫,知已证果位,遂共礼拜称弟子。”
《國語辭典》:具足戒 拼音:jù zú jiè
佛教戒律之一。指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四分律》卷三四:「世尊告阿难:『不应授年未满二十者具足戒。』」简称为「具戒」。
《漢語大詞典》:伐阇罗(伐闍羅)
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金刚。相传为古 印度 婆罗阿迭多王 之子,后佛教以为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陁国下》:“ 婆罗阿 迭多王 之嗣位也,次此东北又建伽蓝……其王之子 伐闍罗 ,嗣位之后,信心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蓝。”原注:“ 唐 言 金刚 。” 宋
黄庭坚 《十八罗汉赞》之八:“我今稽首 伐闍罗 ,是真离欲阿罗汉。”
《漢語大詞典》:公案学(公案學)
佛教名词。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佛教禅宗借用,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用来判断是非迷悟。以这种方法发展的禅学,称公案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谈公案就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公案都是含意隐晦,无人能确实懂得的事情或话头,如果弟子思索得一个公案的答案,说给师听,得师同意(称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这些动作和话头成为新的公案,流传在丛林(禅寺)间,愈积愈多,禅学转化为公案学。”
《國語辭典》:三千大千世界 拼音:sān qiān dà qiān shì jiè
古印度的宇宙观,后影响佛教,成为佛教的宇宙观。其说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空间,称为「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因一个大千世界是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组成,故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简称为「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