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43,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众治
众孙
众视
众强
众名
义众
禅众
党众
家众
负众
众处
众楚咻
迈众
官众
贯众
《漢語大詞典》:众治(眾治)
群治;不是一人专制的治国方式。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见异己者兴,必借众以陵寡,託言众治,压制乃尤烈於暴君。”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将以众治为文明歟?则 西班牙 、 波陀牙 二国,立宪且久,顾其国之情状又何如矣?”
《分类字锦》:众孙(众孙)
苏辙 遗芳留得众孙贤。
分类:祖孙
《漢語大詞典》:众视(衆視)
(1).众人的眼力。吕氏春秋·用众:“以众视无畏乎 离娄 矣,以众知无畏乎 尧 舜 矣。”
(2).众人的观瞻。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言不入於高听,人见弃於众视。”
《漢語大詞典》:众强
亦作“眾彊”。 谓人多势盛。管子·幼官:“不可量,则众强不能图。”荀子·议兵:“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彊长久,多地以正。”晋书·文苑传·伏滔:“奉以南面之尊,藉以列城之富,宅以制险之属,养以众彊之势,而无德以临之,无制以节之,则厌溢乐祸之心生矣。”
《漢語大詞典》:众名(衆名)
万物之名。尹文子·大道上:“名生於方圆,则众名得其所称也。”
分類:万物
《漢語大詞典》:义众(義衆)
南北朝 时州郡乡里自募之兵。晋书·桓彝传:“ 苏峻 之乱也, 彝 纠合义众,欲赴朝廷。”梁书·元帝纪:“ 世祖 驰檄告四方曰:‘有能率动义众,以应官军,保全城邑,不为贼用,上赏方伯,下赏剖符。’”
分類:州郡乡里
《漢語大詞典》:禅众(禪衆)
僧众。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乃延禪众,亲承三昧。”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肃穆禪众,优游令宰。”
分類:僧众
《漢語大詞典》:党众(黨衆)
犹党徒。后汉书·南匈奴传:“大将军 梁商 以 羌胡 新反,党众初合,难以兵服,宜用招降。”三国志·魏志·刘廙传“ 魏讽 反, 廙 弟 伟 ,为 讽 所引,当相坐诛”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隐 《刘廙别传》:“初 廙 弟 伟 与 讽 善, 廙 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於得贤,不可不详。而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
分類:党众党徒
《漢語大詞典》:家众(家衆)
古代贵族的臣仆人等。《左传·襄公四年》:“ 羿 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 穷 门。”左传·昭公五年:“ 昭子 即位,朝其家众,曰:‘ 竪牛 祸 叔孙氏 ,使乱大从,杀适立庶;又披其邑,将以赦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东周列国志》第三六回:“ 吕大夫 守住前门, 却大夫 守住后门,我领家众据朝门,以遏救火之人。”
《漢語大詞典》:负众(負衆)
凭恃人多势众。《宋书·武帝纪中》:“ 鲜卑 负众,僭盗 三齐 ,狼噬 冀 青 ,虔刘 沂 岱 ,介恃遐阻,仍为边毒。”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然 南詔 负众,益治器械,斧兵昼夜有声,将击锦楼,众失色。”
《韵府拾遗 语韵》:众处(众处)
元稹诗众处岂自异广怀谁我俦
《漢語大詞典》:众楚咻(衆楚咻)
见“ 众楚羣咻 ”。
《漢語大詞典》:众楚群咻
谓众多的 楚国 人共同来喧扰。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一 齐 人傅之,众 楚 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 齐 也,不可得矣。”后以“众楚羣咻”指众多外来的干扰。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百工居肆,欲其专也;众 楚 羣咻,喻其散也。”亦省作“ 众楚咻 ”。 清 黄遵宪 《和周朗山见赠之作》:“立志不肯随沉浮,一 齐 足敌众 楚 咻。” 清 黄遵宪 《题樵野丈运甓斋话别图》诗:“岂图五丁力,竟招众 楚 咻。”
《漢語大詞典》:迈众(邁衆)
超过众人。 宋 强至 《与孙观父启》:“矧以全德迈众,达生徇天。宜其捐芥蔕而何疑,寓逍遥而自得。”
分類:超过众人
《漢語大詞典》:官众(官衆)
(1).犹官民。 句道兴 本搜神记:“於后,官众游猎,在田野之中,射得一鹤,分付厨家烹之。”
(2).方言。公共。 沙汀 《淘金记》二三:“他那几手,想也想得到的:烧房是官众的吗?家还没有分清楚吗?”
《漢語大詞典》:贯众(貫衆)
亦作“ 贯渠 ”。亦作“ 贯节 ”。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叶丛生。羽状复叶,小叶镰刀形。孢子囊群圆形,排列在叶子的背面。以根状茎及叶柄残基部入药,性寒,味苦,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止血、杀虫。可作止血剂和驱虫剂。尔雅·释草:“濼,贯众。” 郭璞 注:“叶圆鋭,茎毛黑,布地,冬不死。一名贯渠,广雅云贯节。”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萑芦贯众之煞九虫,当归芍药之止绞痛。”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贯众:“此草叶茎如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贯节、贯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