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伐叛
讨伐叛逆。 晋 刘琨 《劝进表》:“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 唐 杜甫 《归梦》诗:“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漢語大詞典》:九伐
(1).古代指对九种罪恶的讨伐。周礼·夏官·大司马:“以九伐之灋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大戴礼记·朝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三驱弛刚,九伐先话。”
(2).泛指征伐。《旧唐书·代宗纪》:“九伐之师,尚勤王略;千金之费,重困吾人。” 明 沈鲸《双珠记·赴婚遇兄》:“折衝千里,张国家九伐之威。”
《國語辭典》:斩伐(斬伐)  拼音:zhǎn fā
1.征伐。《诗经。小雅。雨无正》:「其德降丧,饥馑斩伐。」
2.诛杀。《汉书。卷九○。酷吏传。尹齐传》:「武帝使督盗贼,斩伐不避贵势。」
3.砍伐。《荀子。王制》:「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馀材也。」《三国演义》第七八回:「操大喜,即令人工到彼砍伐。次日,回报此树锯解不开,斧砍不入,不能斩伐。」
《國語辭典》:杀伐(殺伐)  拼音:shā fā
1.战争。如:「杀伐之气」、「杀伐之声」。《隋书。卷二○。天文志中》:「又为天狱,主杀伐。」
2.杀戮。《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季世之臣,以谄媚主,不思顺天,专杖杀伐。」《三国演义》第二回:「大将军辅佐新君,不行仁慈,专务杀伐。」
《國語辭典》:自伐  拼音:zì fá
1.自我戕害。《孟子。离娄上》:「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自矜、骄傲。《老子》第二二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红楼梦》第五四回:「他们天天乏了,倒说你们连日辛苦,倒不是那矜功自伐的。」
《國語辭典》:勋伐(勛伐)  拼音:xūn fá
功劳、功绩。《抱朴子。外篇。逸民》:「凡所谓志人者,不必在乎禄位,不必须乎勋伐也。」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第宅》:「中书令郭子仪勋伐盖代,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
分類:功绩
《國語辭典》:伐性  拼音:fā xìng
残害身心。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养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宋。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当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说。」
《國語辭典》:伐性之斧  拼音:fā xìng zhī fǔ
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韩诗外传》卷九:「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汉。枚乘〈七发〉:「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
《漢語大詞典》:功伐
功劳;功勋。管子·明法解:“如此,则羣臣相推以美名,相假以功伐,务多其佼,而不为主用。”史记·项羽本纪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明史·曹于汴传:“国家三岁遣使者閲边,盛奬边臣功伐。” 清 戴名世 《范增论》:“彼 义帝 者素无功伐,岂惟 项籍 不用其命,天下诸侯亦未有用其命者。”
分類:功劳功勋
《國語辭典》:矜伐  拼音:jīn fā
恃功自誇。《淮南子。泛论》:「无擅恣之志,无矜伐之色。」《晋书。卷九二。文苑传。顾恺之传》:「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
分類:夸耀
《國語辭典》:挞伐(撻伐)  拼音:tà fā
征讨。语本《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骈字类编》:西伐
齐语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对曰以卫为主反其㑴地台原姑与漆里 战国策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魏顺南见楚王曰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何不卜交乎故史记齐太公世家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 诸侯宾会于是齐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
又越王句践世家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西后汉书公孙述传自更始败后光武方事山东未遑伐关中豪杰吕鲔等往往拥众以万数莫知所属多往归述皆拜为将军 宋书王镇恶传王师西伐有事中原长驱洛阳肃清湖陜入渭之捷指麾无前西北史魏大武帝纪始光四年春正月乙酉车驾至自 伐赐留台文武各有差庐吕览吴阖庐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 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漢語大詞典》:伐国(伐國)
征伐别国。左传·昭公四年:“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声色》:“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从而至?” 明 刘基 《莒人伐我东鄙》:“伐国而围人之邑与救患而入人邑者,皆王法之所不容也。”
分類:征伐别国
《骈字类编》:南伐
左传见东略下反齐语桓公曰欲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鲁为主 其侵地堂潜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楚史记荆轲传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 北临赵王剪将数十万之众距漳业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 汉书郊祀志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束马县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我违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朔宋书武帝纪公治兵大办十月率兖州刺史刘藩宁 将军檀韶等舟师南伐锋又明帝纪兖州刺史殷孝祖入卫京都仍遣孝祖前 南伐加孝祖抚军将军车驾亲御六师出顿中兴堂
《漢語大詞典》:伐山
见“ 伐山语 ”。
《漢語大詞典》:伐山语(伐山語)
指骈体文中引用的生僻典故。 宋 王铚 《王公四六话》卷上:“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生事必对熟事,熟事必对生事。若两联皆生事,则伤於奥澁;若两联皆熟事,则无工,盖生事必用熟事对出也。”亦指从古籍中摘要引录的资料或文句。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古人作文,多为伐山语,盖取诸书句要入之文字中,贵其简严。” 明 杨慎 曾博引旧籍汇成一书,定名为《艺林伐山》,即取义于此。
《漢語大詞典》:侵伐
兴兵越境讨罪;进攻他国。左传·桓公十年:“ 郑 人怒,请师於 齐 , 齐 人以 卫 师助之,故不称侵伐。”春秋·桓公十年“ 齐侯 、 卫侯 、 郑伯 来战于 郎 ” 晋 杜预 注:“改‘侵伐’而书‘来战’。” 孔颖达 疏:“然则侵伐者,师旅讨罪之名也。” 宋 苏辙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 周 衰,凡所以教民之具既废,而战攻侵伐之役交横于天下。”《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休萌战攻侵伐之谋,共享安净和平之福。”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纪元前四百九十四年, 吴 王 夫差 侵伐 越国 , 越国 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