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6,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伏天
伏牺
伏苓
伏案
伏犀
赤伏符
伏龟
多伏
伏辕
畏伏
发伏
俛伏
伏事
火伏
伏弩
《國語辭典》:伏天  拼音:fú tiān
三伏那些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参见「伏日」条。如:「在伏天里,少出门,免得中暑。」
《國語辭典》:伏日  拼音:fú rì
三伏之日。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有三伏,共三十日,称为「伏日」,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也作「伏天」、「三伏天」。
《國語辭典》:伏牺(伏犧)  拼音:fú xī
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渔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也作「伏羲」。
《國語辭典》:伏羲  拼音:fú xī
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渔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粤有生民,伏羲始君。」也作「庖羲」、「庖牺」、「伏羲氏」、「伏牺」、「伏牺氏」、「宓羲」、「宓戏」、「羲皇」。
《漢語大詞典》:伏苓
见“ 伏灵 ”。
《漢語大詞典》:伏灵(伏靈)
(1).亦作“ 伏苓 ”。即茯苓。菌类植物名。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中医用以入药。史记·龟策列传:“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擣蓍,下有神龟。’所谓伏灵者,在兔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伏灵者,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 黄质 《贵池坞渡湖北垞古松歌为汪鞠友题》:“且向松根劚伏苓,服之可驻童颜老。”
(2).彗星的一种。晋书·天文志中河图云:“太白散为天杵、天柎、伏灵、大败、司姦、天狗、天残、卒起、白彗。”
《國語辭典》:伏案  拼音:fú àn
上身靠在桌子上。指读书及办理文书等事。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包做伏案睡做梦科云,老夫公事操心,那里睡的到眼里,待老夫閒步游玩咱。」
《漢語大詞典》:伏犀
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旧时迷信者以为显贵之相。后汉书·李固传“ 固 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唐 李贤 注:“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髮际隐起也。”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 马侍御 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贵不可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此子顶圆眼秀,人中端正,山根直接印堂,合伏犀贯顶法,宜令读书。”
《國語辭典》:赤伏符  拼音:chì fú fú
一种谶文。汉时刘秀曾得赤伏符,占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以为得天命,于是藉此起事,推翻新莽,恢复汉朝。见《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后泛称帝王取得天下的符命。元。郭钰 早春试笔诗:「喜闻诸将黄金印,共捧中朝赤伏符。」
《漢語大詞典》:伏龟(伏龜)
传说中俯伏在松树下的神龟,为松树之精所化。《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上有丛蓍,下有伏龟。” 唐 李商隐 《高松》诗:“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朱鹤龄 注引《嵩山记》:“ 嵩高山 有大松树,或百岁,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为伏龟,採食其实得长生。”
《分类字锦》:多伏
埤雅传曰短脚者多伏多伏𪀉鹅之类是也又曰水生之鸟咮多圆而善唼善唼亦𪀉鹅之类是也
分类:
《漢語大詞典》:伏辕(伏轅)
(1).伏在车辕上。指拉车。 唐 窦庠 《酬谢韦卿二十五兄俯赠辄敢书情》诗:“ 荆山 璞在终应识, 楚国 人知不是狂。莫恨伏辕身未老,会将筋力事 王良 。” 姚雪垠 《言志篇》:“老马伏辕征路远,晓窗愁杀白头翁。”
(2).指拉车的马。比喻常人。 宋 梅尧臣 《效阮步兵一日复一日》诗之一:“吾祖入 吴 市,应龙非伏辕。”
《漢語大詞典》:畏伏
敬服。伏,通“ 服 ”。陈书·程灵洗传:“ 灵洗 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 宋 叶适 《故枢密参政江公墓志铭》:“试辟痈太学,锋鋭涉敏,同舍畏伏。”
分類:敬服
《漢語大詞典》:发伏(發伏)
(1).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汉书·张敞传:“其治 京兆 ,略循 赵广汉 之迹。方略耳目,发伏禁姦,不如 广汉 。”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或哀矜折狱,或推诚惠爱,或治身清白,或擿姦发伏,咸为良二千石。” 宋 王安石 《大理寺丞杨君墓志》:“及其为吏,披姦发伏,振摘利害……有以过人如此。”
(2).突出伏兵。 宋 苏舜钦 《庆州败》诗:“一麾发伏鴈行出,山下掩截成重围。”《英烈传》第七一回:“只看林莽中高悬红灯为号,一齐发伏追击。”
《漢語大詞典》:俛伏
(1).弯下身子。 南朝 梁 江淹 《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中坐瞰蜿虹,俛伏视流星。”
(2).趴在地上。隋书·音乐志中:“皇帝出閤,奏《皇夏乐》辞: 夏 正肇旦, 周 物充庭。具僚在位,俛伏无声。”明史·郭绪传:“诸酋闻,咸俛伏呼万岁,请归侵地。”红楼梦第六三回:“ 贾珍 父子忙按礼换了凶服,在棺前俛伏。” 谭作民 噩梦诗:“百灵万鬼俛伏争罗拜,忽然山崩海裂启天閽。”
《國語辭典》:伏事  拼音:fú shì
1.指在朝廷或官员属下任职。晋。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谁谓伏事浅,契阔踰三年。」
2.服侍、侍候。《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养做外宅,又讨个妳子并小厮,伏事走动。」
《國語辭典》:伏侍  拼音:fú shì
1.侍奉。《西游记》第一六回:「这个放心,暗中自有神灵保护,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身伴要讨个丫鬟伏侍,曾对吴大郎说。」
2.收拾。《水浒传》第四六回:「你与我拔了这贱人的头面,剥了衣裳,我亲自伏侍他。」
《漢語大詞典》:火伏
谓心星(大火)隐没。左传·哀公十二年:“ 丘 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 杜预 注:“火,心星也,火伏在十月。”新唐书·历志三上:“《麟德历》霜降后五日,火伏。小雪后十日,晨见。”
分類:大火隐没
《漢語大詞典》:伏弩
(1).埋伏弓箭手。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大怒,伏弩射中 汉王 。”后汉书·袁绍传:“ 操 出行围, 配 伏弩射之,几中。”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孟良 ﹞由 大猛养 进 猛遮 ,土弁 刀召鈐 伏弩截杀。”
(2).隐蔽着的用机械发射的弓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尸穸:“按《汉旧仪》,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製有其机也。”
(3).泛指暗箭。明史·叶旺传:“率精骑数百挑战城下,中伏弩仆,为我兵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