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6,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马伏
隐伏
伏地
窜伏
伏诛
伏暑
窃伏
赤伏
拜伏
设伏
伏谒
退伏
伏莽
伏雨
伏日
《漢語大詞典》:马伏(馬伏)
犹马爬。《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良久,又令他马伏在下,直舒双足, 西门庆 披着红綾被骑在他身上。”
分類:马伏
《國語辭典》:隐伏(隱伏)  拼音:yǐn fú
藏匿、潜伏。《楚辞。屈原。九章。悲回风》:「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列子。黄帝》:「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
《國語辭典》:伏地  拼音:fú dì
1.趴倒在地上。《后汉书。卷四三。朱乐何列传。朱晖》:「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三国演义》第三○回:「曹军皆蒙楯伏地,袁军呐喊而笑。」 2.本地出产的或用土法制造的。如:「伏地小米儿」、「伏地面」。
《國語辭典》:窜伏(竄伏)  拼音:cuàn fú
逃匿、潜伏。《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如其后嗣遁逃窜伏,使于中国不为叛臣。」《后汉书。卷五三。姜肱传》:「遂羸服閒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
分類:逃匿隐藏
《國語辭典》:伏诛(伏誅)  拼音:fú zhū
伏法、受死。《大宋宣和遗事。利集》:「蔡脩亦以复辟之谤伏诛。童贯初贬恶州居住,量移郴州。」《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谋反,已伏诛矣。」
分類:处死
《國語辭典》:伏暑  拼音:fú shǔ
炎热的伏天。伏天指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从初伏到末伏通常为一年当中天气最热的一段时间。如:「炎炎伏暑,出门最好打把洋伞。」
分類:炎热夏天
《漢語大詞典》:窃伏(竊伏)
私下潜处。指隐居。 宋 曾巩 《答范资政书》:“若 巩 之鄙,窃伏草茅,阁下於羈旅之中,一见而已。” 明 高启 《妫蜼子歌为友王常宗作盖其号也》:“窃伏在草野,冥心究皇坟。”
分類:私下隐居
《漢語大詞典》:赤伏
“赤伏符”的简称。 唐 张说 《上党旧宫述圣颂》:“赤伏归於 汉光 。” 宋 范成大 《丙午东宫寿诗》:“黄离增焕炳,赤伏衍明昌。” 清 王士禛 《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诗:“火井方三炎,赤伏更典午。”参见“ 赤伏符 ”。
《國語辭典》:赤伏符  拼音:chì fú fú
一种谶文。汉时刘秀曾得赤伏符,占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以为得天命,于是藉此起事,推翻新莽,恢复汉朝。见《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后泛称帝王取得天下的符命。元。郭钰 早春试笔诗:「喜闻诸将黄金印,共捧中朝赤伏符。」
《漢語大詞典》:拜伏
(1).跪拜俯伏。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南阳张伯大》:“ 晏平仲 称善与人交,岂徒拜伏而已哉!”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拜伏揖让之节,升降盘旋之容,使足叙事,无令小碎。”旧唐书·薛登传:“策第喧竞於州府,祈恩不胜於拜伏。” 叶圣陶 《一个练习生》:“我看着他的拜伏的身躯以及连连点头的脑袋,不由得一阵心酸,淌下了眼泪。”
(2).佩服的敬词。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石敬塘 拜见 契丹 主,请问战胜的缘故。 契丹 主说了一套以后, 石敬塘 表示拜伏,实际是藉此献媚,装出像个孝顺儿子的样。”
《國語辭典》:设伏(設伏)  拼音:shè fú
设置伏兵。《汉书。卷三○。艺文志》:「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
《國語辭典》:伏谒(伏謁)  拼音:fú yè
俯伏晋谒。《汉书。卷三二。张耳陈馀传》:「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
《漢語大詞典》:退伏
退缩隐藏。 汉 刘向 《九叹·怨思》:“恐登阶之逢殆兮,故退伏於末庭。”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之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夫我自有所谓难,而不知变其难以从其易;我自有所谓不可,而不知变其不可以从其可。於是力屈气索,甘为退伏,常愿和好,抽兵反戍,拱手奉虏,而暂安於东南。”
分類:退缩隐藏
《國語辭典》:伏莽  拼音:fú mǎng
本为军队藏匿草丛中,后世用以指隐伏的盗匪。《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由是攫金有耻,伏莽知非。」
《漢語大詞典》:伏雨
指连绵不断的雨。 唐 杜甫 《秋雨叹》之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仇兆鳌 注引 赵子栎 曰:“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红萝炭﹞如经伏雨久淋,性未过尽,而火气太炽,多能损人。” 清 纳兰性德 《浣溪纱》词之二:“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國語辭典》:伏日  拼音:fú rì
三伏之日。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有三伏,共三十日,称为「伏日」,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也作「伏天」、「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