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伊拉克  拼音:yī lā kè
Iraq
国名。位于亚洲西部。参见「伊拉克共和国」条。
《国语辞典》:伊拉克共和国(伊拉克共和国)  拼音:yī lā kè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Iraq
国名。位于亚洲西部。面积约四十三万四千九百二十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八百八十万。首都为巴格达(Baghdad),人民多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阿拉伯语、库德语。本为奥图曼帝国之一部分,一次大战后归英国代管,西元一九三二年独立,订七月十七日为国庆日。币制为Iraqi dinar。简称为「伊拉克」。
《國語辭典》:条支(條支)  拼音:tiáo zhī
古代西域国名。三国时,属波斯国,约在今西亚两河流域一带,即希腊化时期的塞流卡斯王国。见《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及《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安息国》。也作「条枝」。
《國語辭典》:西亚(西亞)  拼音:xī yà
位于印度半岛与地中海东岸之间,地处亚、欧、非三洲交接地带。包含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乌地阿拉伯、叶门、土耳其、赛普勒斯、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约旦、巴林、卡达、阿曼、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等国家。境内蕴藏石油丰富,产量约占全球石油生产的三分之一,对世界经济的盛衰,具有重要影响,故列强环伺,战争频仍。
《国语辞典》:两伊战争(两伊战争)  拼音:liǎng yī zhàn zhēng
西元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二日,伊朗与伊拉克两国因为领土纠纷与宗教、种族冲突等多重因素爆发战争。战事持续至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日由联合国居中调停结束,双方皆自称胜利。战争对城市及两国产油设施造成严重破坏。伊拉克并且使用毒气攻击伊朗士兵与平民。
《国语辞典》:吉尔库克(吉尔库克)  拼音:jí ěr kù kè
Kirkuk
城市名。位于伊拉克塔米姆省,近扎格罗斯山麓。为伊拉克的石油工业中心,也是其周围地区农、牧产品集散地。市内居民以土库曼人为主,多信奉基督教。也译作「基尔霍克」。
《国语辞典》:伊科战争(伊科战争)  拼音:yī kē zhàn zhēng
西元一九九○年八月二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意图推翻科威特政权,实质掌握科国油权,并树立起伊国于阿拉伯国家中强权的地位。英、美等国及阿拉伯世界对伊此举皆曾提出强烈抗议。并由美国为首组成二十八国联军,进驻沙科边界,以防伊拉克进一步之侵略。经多次外交斡旋失败后,一九九一年一月十六日清晨,多国联军遂执行联合国决议,开始进攻科威特境内和伊拉克本土的伊国军队,逼其撤出科境。
《漢語大詞典》:波斯人
也称“伊朗人”。伊朗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美国和伊拉克等国。约2100万人(1985年)。讲波斯语。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部分从事石油和毛、棉纺织工业。
《國語辭典》:巴格达(巴格達)  拼音:bā gé dá
Baghdad
城市名。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其支流狄牙拉河的会流处。为伊拉克首都和进出口货物的最大集散地。不仅输出本国产品,伊朗西部的土产大部分亦经此转运出口,同时也是中东地区重要的航空站。昔为巴比伦帝国的重要城市,所以城内颇多古迹,但在两伊战争的城市战中,巴格达成为伊朗飞弹攻击的目标,都市景观破坏无数,不复当年的盛况。西元一九九一年波湾战争后,市容损毁更为惨烈。
《國語辭典》:阿拉伯语(阿拉伯語)  拼音:ā lā bó yǔ
阿拉伯人所用的语言。属闪含语系西南闪语族。亦是回教的宗教语言和国际通用语之一。文字采用阿拉伯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