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道德价值
个人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义。无产阶级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在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行为之中,尤其体现在为维护社会利益而作出的牺牲精神上。
《漢語大詞典》:票房价值(票房價值)
指影、剧院售出戏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用以说明观众对上演的作品或有关人员的态度。
《國語辭典》:剩馀价值(剩餘價值)  拼音:shèng yú jià zhí
根据马克思(Karl Marx)的理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量决定,但实际上工资只占其中一部分,除去工资后的价值,由资本家所获者,称为「剩馀价值」(surplus value)。
《漢語大詞典》: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即资本家用绝对或相对地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以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漢語大詞典》:使用价值(使用價值)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粮食能充饥,衣服可御寒。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便成为价值的物质担当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
《漢語大詞典》:交换价值(交换價值)
某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互相交换时的量的比例,如一把斧子换二十斤粮食,二十斤粮食即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漢語大詞典》:价值规律(價值規律)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國語辭典》:价值连城(價值連城)  拼音:jià zhí lián chéng
战国时,赵国有块宝玉叫和氏璧,秦昭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来换取。典出《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后以价值连城形容东西十分珍贵。《精忠岳传》第一○回:「此乃府上之宝,价值连城。谅小子安敢妄想,休得取笑!」
《国语辞典》:连城之价(连城之价)  拼音:lián chéng zhī jià
比喻极高的价值。《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砻之以砥砺,错之以他山,故能致连城之价,为命世之宝。」
分类:价值
《漢語大詞典》:价色(價色)
价值;价格。 唐 李商隐 《杂纂》卷上:“见他物件强评价色。”《中国歌谣资料·沪谣外编·山歌》:“私盐涨到三百多,官盐价色更加大。”
分類:价值价格
《國語辭典》:千古  拼音:qiān gǔ
1.比喻时代悠远。唐。卢照邻 石镜寺诗:「铢衣千古佛,宝月两重圆。」唐。苏颋〈夷齐四皓优劣论〉:「激清一时,流誉千古。」
2.哀悼死者的话,为永别的意思。《新唐书。卷九八。薛收传》:「吾与伯褒共军旅间,何尝不驱驰经略,款曲襟抱,岂期一朝成千古也。」
《國語辭典》:泰山  拼音:tài shān
1.山名。起于山东省胶州湾西南,横亘省境中部,尽于运河东岸。主峰在泰安县北,为五岳中的东岳。也称为「岱山」、「岱宗」、「岱岳」、「顶上」、「太山」、「泰岱」。
2.岳父的别称。语出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上。泰山》:「玄宗见镒官位腾跳,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优人黄幡绰奏曰:『此乃泰山之力也。』因此以丈人为泰山。」
《國語辭典》:蒹葭  拼音:jiān jiā
1.荻草与芦苇。《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近蓼洼,望平花,有折蒲衰柳老蒹葭。」
2.比喻卑微鄙陋。《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彼出身寒门,得公收拔,如蒹葭倚玉树,何幸如之,岂以入赘为嫌乎?」
3.《诗经。秦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或以为有所爱慕而不得近之之诗,似是情歌,或访贤之作。首章二句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漢語大詞典》:蒹葭玉树(蒹葭玉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魏明帝 使后弟 毛曾 与 夏侯玄 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 毛曾 ;玉树,指 夏侯玄 。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云屏初列,彩丝新恋,袖映屏山云艷,蒹葭玉树,低回笑揽芳年。”
《國語辭典》:贵贱(貴賤)  拼音:guì jiàn
1.物品的价位高低。《红楼梦》第四八回:「就是东西贵贱行情,他是知道的,自然色色问他。」
2.身分地位的高低。《三国演义》第五回:「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3.方言。指无论如何、不管怎样的意思。如:「你别再多费唇舌了,贵贱我是不会去的。」
《國語辭典》:万贯(萬貫)  拼音:wàn guàn
旧时以千钱为一贯。万贯形容钱财很多。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你虽有万贯财,争如俺七步才。」《初刻拍案惊奇》卷六:「看了一看,爱玩不已。问道:『要多少价钱?』慧澄道:『讨价万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