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82,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规仪
文仪
游仪
淑仪
月仪
阴仪
贺仪
国仪
鸾仪
肄仪
夷仪
四威仪
赞仪
四仪
仪器
《漢語大詞典》:规仪(規儀)
规章仪式。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讲学》:“讲学规仪,颇为明晰。”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先圣创其规仪,后儒宗其模式。”
分類:规章仪式
《漢語大詞典》:文仪(文儀)
礼节仪式。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凝笳迭鼓:“凝笳叠鼓,吉行之文仪也;鸣笳攂鼓,师行之武备也。”
《國語辭典》:游仪(游儀)  拼音:yóu yí
古代测量星象的仪表。《周髀算经。卷下》:「即以一游仪,希望牵牛中央星出中正表西几何度。」
分類:仪表
《漢語大詞典》:淑仪(淑儀)
女官名。 晋武帝 置。 宋 、 齐 、 梁 、 陈 各朝因之。而后或置或否。宋书·后妃传序:“ 晋武帝 採 汉 魏 之制,置……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嬪,位视九卿。”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嫔御命妇·淑仪:“《唐百官志》注云: 明皇 开元 中,置六仪,其一曰淑仪。用 晋 事也。国初亦省。《宋朝会要》云: 真宗 大中祥符 六年正月二十一日,又增置淑仪官也。”
《漢語大詞典》:月仪(月儀)
篇名。史称 南朝 梁 任昉 八岁时所作,辞义甚美。事见南史·任昉传。原文已佚。后用为年幼聪慧过人的典实。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八岁则 任昉 《月仪》之製, 何妥 眷顾之答。”
《漢語大詞典》:阴仪(陰儀)
指皇后。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乾景外临,阴仪内缺。” 吕延济 注:“阴仪,谓皇后也。”
分類:皇后
《國語辭典》:贺仪(賀儀)  拼音:hè yí
庆贺他人喜庆所赠送的礼物或礼金。《儒林外史》第三回:「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著。」
分類:贺礼
《漢語大詞典》:国仪(國儀)
国家的礼仪;朝廷的礼仪。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三国 魏 王弼 注:“居近得位,明习国仪者也。” 孔颖达 疏:“居在亲近而得其位,明习国之礼仪。”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 传瓘 既袭位,更名 元瓘 ,兄弟名‘传’者皆更为‘元’。以遗命去国仪,用藩镇法。”
《骈字类编》:鸾仪(鸾仪)
郑嵎 津阳门诗 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
《漢語大詞典》:肄仪(肄儀)
古代王者因事举行祭祀,例须预习威仪,谓之“肄仪”。周礼·春官·小宗伯:“凡王之会同、军旅、甸役之祷祠,肄仪为位。”
《漢語大詞典》:夷仪(夷儀)
通常的礼仪。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羣公先正,罔不夷仪。” 李善 注:“言有常仪也。”
分類:礼仪
《漢語大詞典》:四威仪(四威儀)
佛教语。指符合仪则的四种身体姿态:行、住、坐、卧。释氏要览·入众·威仪:“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亦省作“ 四仪 ”。 唐 皎然 《花石长枕歌答章居士赠》诗:“行住四仪皆道意,不学小乘一曲士。”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 吴门 有神降於乩,自言 天台泐子 , 智者大师 之弟子,转女人身堕度者,摄入无叶堂中,教修四仪密諦,往生西方。”
《漢語大詞典》:赞仪(贊儀)
司礼之人。明史·诸王传赞:“当 太祖 时,宗藩备边,军戎受制,赞仪疎属,且令遍歷各国,使通亲亲。”
分類:司礼
《漢語大詞典》:四仪(四儀)
(1).四方所遵照的准则。逸周书·宝典:“一孝,孝子畏哉,乃不乱谋;二悌,悌乃知序,序乃伦,伦不腾上,上乃不崩;三慈惠,知长幼,知长幼乐养老;四忠恕,是谓四仪。” 朱右曾 校释:“四仪,四方所仪则。”
(2).言行的四条准则。尸子·四仪:“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
(3).见“ 四威仪 ”。
《漢語大詞典》:四威仪(四威儀)
佛教语。指符合仪则的四种身体姿态:行、住、坐、卧。释氏要览·入众·威仪:“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亦省作“ 四仪 ”。 唐 皎然 《花石长枕歌答章居士赠》诗:“行住四仪皆道意,不学小乘一曲士。”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 吴门 有神降於乩,自言 天台泐子 , 智者大师 之弟子,转女人身堕度者,摄入无叶堂中,教修四仪密諦,往生西方。”
《國語辭典》:仪器(儀器)  拼音:yí qì
凡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实验所用的各种特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