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3,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山图
旄节
踏花
园客
仙露
旌阳
凤子
霞裾
若士
武丁
三神山
王子乔
武夷君
玄宫
绿毛
《漢語大詞典》:山图(山圖)
(1).传说中的仙人名。 汉 刘向 列仙传·山图:“ 山图 , 陇西 人也。少好乘马,马蹋之折脚,山中道人教服地黄、当归、独活、苦参,服一岁而不嗜食,病愈身轻。追道人问之,自云:‘五岳使,之名山採药。能随吾,汝便不死。’ 山图 追随之六十餘年,归来行母服於冢间,期年復去,莫知所之。”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夷:“﹝ 莋都 ﹞土出长年神药,仙人 山图 所居焉。”文选·左思〈蜀都赋〉:“ 山图 采而得道, 赤斧 服而不朽。” 李周翰 注:“ 山图 、 赤斧 ,列仙名。” 明王錂《春芜记·寻真》:“ 山图 、 赤斧 堪为侣,笙鹤冷风起。”
(2).描绘山川形势的舆图。 唐 陆龟蒙 《和吴中言怀寄南海二同年》:“城连虎踞山图丽,路入龙编海舶遥。” 宋 宋祁 《送馀姚尉顾洵美先辈》诗:“山图 禹穴 近,涛气 伍 神骄。”
《漢語大詞典》:旄节(旄節)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用作信物。史记·秦始皇本纪“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唐 张守节 正义:“旄节者,编毛为之,以象竹节,《汉书》云‘ 苏武 执节在 匈奴 牧羊,节毛尽落’是也。” 宋 梅尧臣 《送马仲涂司谏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諫諍,又持旄节使 阴山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苏属国 之旄节终留, 庾开府 之江关永弃。”
(2).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 唐 李嘉祐 《送从弟归河朔》诗:“诸将矜旄节,何人重布衣。”新唐书·杨汝士传:“ 开成 初,繇兵部侍郎为 东川 节度使。时 嗣復 镇 西川 ,乃族昆弟,对拥旄节,世荣其门。”
(3).指仙人所执紫毛或青毛之节。 唐 王维 《送方尊师归嵩山》诗:“仙官欲往 九龙潭 ,旄节朱旛倚石龕。” 赵殿成 笺注:“真誥:‘ 老君 佩神虎之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巾金精之巾。’紫阳真人内传:‘ 衍门子 乘白鹿,执羽盖,杖青毛之节,侍从十餘玉女。’”
《漢語大詞典》:踏花
亦作“蹋花”。
(1).踏青,游春。 五代 谭用之 《寄阎记室》诗:“鼇逐玉蟾攀桂上,马随青帝踏花归。” 宋 刘过 《祝英台近·同妓游帅司东园》词:“晚来约住青驄,蹋花归去,乱红碎,一庭风月。” 明 汤显祖 《送牛光山暂归泾阳》诗:“献岁客残同署晓,兼春人忆踏花时。” 唐韬 《创作漫谈·不做落第秀才》:“有一次,出的画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踏花’只是游春的意思,这一点容易画……惟有‘香’是抽象的东西,很难从画面上表现。”
(2).佛经故事:昔有 南窟仙人 ,见鹿产一女,即取归抚养,长大成人,惟脚似鹿,是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 北窟仙人 处取火。 北窟仙人 见鹿女行处步迹皆有莲花,因与鹿女言:绕我舍七匝,当与汝火。鹿女如其所言,遂取火而去。参阅《杂识藏经》卷二《鹿女夫人》。后因以“踏花”谓鹿女步行,足迹状如莲花。 唐 王维 《游感化寺》诗:“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
《漢語大詞典》:园客(園客)
(1).传说中的仙人名。文选·嵇康〈琴赋〉:“絃以 园客 之丝,徽以 钟山 之玉。” 李善 注引列仙传:“ 园客 者, 济阴 人也。常种五色香草,积数十年,食其实。一旦,有五色神蛾止香树末。 客 收而荐之以布,生桑蚕焉。时有好女夜至,自称‘我与君作妻’。道蚕状, 客 与俱蚕。得百头茧,皆如瓮。縿茧六十日乃尽。讫,则俱去,莫知所如。”
(2).游园的人。 唐 刘禹锡 《题于家公主旧宅》诗:“邻家犹学宫人髻,园客争偷御果枝。” 宋 梅尧臣 《和王德言夏日晚步》诗:“芡韜园客剥,蒲刃水祅惊。”
(3).谓隐士。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序》:“ 元 明 以来,山人园客,作稗官野乘,以夸詡闻见。”
分類:隐士仙人
《漢語大詞典》:仙露
本指 汉武帝 所造铜仙人捧盘所接的甘露,后亦借指皇帝赐的御酒。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赐微臣金茎仙露,荐琱盘凤腊和麟脯。”参见“ 仙掌 ”。
《漢語大詞典》:仙掌
(1). 汉武帝 为求仙,在 建章宫 神明台 上造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接天上的仙露,后称承露金人为仙掌。 汉 张衡 《西京赋》:“立脩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日色纔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袞龙浮。” 唐 杜牧 《早雁》诗:“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 灯暗数声来。”参阅三辅黄图·建章宫
(2). 华山 仙人掌峰 的省称。 明 刘基 《徐资深华山图》诗:“ 华岳 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开 仙掌 。” 明 何景明 《华州作柬桑汝公》诗:“乘兴欲攀 仙掌 去。”参见“ 仙人掌 ”。
(3). 唐 代一度改 华州 为 仙掌 ,后遂称 华州 及 华阴县 为 仙掌 。 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华州:“﹝ 华阴县 ﹞ 垂拱 元年改曰 仙掌 ,寻復旧名。” 唐 姚合 《送裴中丞赴华州》诗:“自无 仙掌 分,非是圣心偏。”原注:“去年曾梦除 华州 刺史。” 唐 无可 《寄华州马戴》诗:“水寒 仙掌 路,山远 华阳 人。”
(4).地名。即仙人掌。 清 王士禛 《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 仙掌 路,何人为弔 柳屯田 。”详“ 仙人掌 ”。
《漢語大詞典》:旌阳(旌陽)
指 晋 仙人 许逊 。 逊 曾任 蜀 旌阳 县令,故称。他曾学道于 大洞君 吴猛 ,后因 晋 室乱而弃官东归。相传于 东晋 孝武帝 太康 二年,在 洪州 西山 全家升仙而去。 宋 姜夔 《鹧鸪天》词序:“古枫, 旌阳 在时物也。” 明 屠隆 《綵毫记·乘醉骑驴》:“簿书作令休云俗, 勾漏 旌阳 俱是仙。”参阅太平广记卷十四引《十二真君传·许真君》
《國語辭典》:凤子(鳳子)  拼音:fèng zi
轿子。《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也不愁,也不怕,搭搭凤子回去罢。」
分類:蛱蝶仙人
《漢語大詞典》:霞裾
(1).犹霞衣。指仙人的衣裾。 宋 苏轼 《次韵韶倅李通直》之二:“待我丹成驭风去,借君琼珮与霞裾。”《宋史·乐志十五》:“凤簫鸞翣,西指 昭陵 去,旧赏蟠桃熟,又见涨海枯,应共灵真母,曳霞裾。”
(2).借指隐逸出世之人。 元 黄溍 《次韵答陈君兼采简一二同志》之一:“唯应耕钓者,縹緲识霞裾。”
《漢語大詞典》:若士
犹其人。语出《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 游乎 北海 ,经乎 太阴 ,入乎 玄闕 ,至於 蒙穀 之上,见一士焉…… 卢敖 与之语曰:‘……子殆可与 敖 为友乎?’若士者齤然而笑曰:‘……然子处矣,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后因以“若士”代仙人。 唐 唐彦谦 《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诗:“长忆映碑逢若士,未曾携杖逐 壶公 。” 元 顾瑛 《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诗:“东海招若士,西池访 阿緱 。”
分類:仙人
《國語辭典》:武丁  拼音:wǔ dīng
1.殷王,即高宗。用傅说为相,国大治,伐鬼方、大彭、豕韦,俱克之,殷乃复兴,在位五十九年。
2.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姓成,名武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國語辭典》:三神山  拼音:sān shén shān
神话传说中,东海中仙人所居住的三座山。《史记。卷二八。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也称为「三岛」、「三壶」、「三山」。
《國語辭典》:王子乔(王子喬)  拼音:wáng zǐ qiáo
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汉。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也称为「王乔」、「王子晋」。
《漢語大詞典》:武夷君
古代传说中 武夷山 的仙人。史记·封禅书:“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 黄帝 用一梟破镜…… 武夷君 用乾鱼。” 司马贞 索隐引 顾氏 曰:“《地理志》云 建安 有 武夷山 ,溪有仙人葬处,即汉书所谓 武夷君 。” 明 吴栻 《武夷杂记》:“又考古 秦 人《异仙録》云: 始皇 二年,有神仙降此山,曰余为 武夷君 ,统録羣仙,受馆於此。史称祀以乾鱼,乃 汉武 时事也。今 汉 祀亭址存焉。” 清 陈朝俨 《武夷游记》:“自 一曲 入,望 幔亭峯 ,縹緲云际,相传为 武夷君 宴乡人处。”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七:“拂衣归揖 武夷君 ,九曲僊山帝许分。”
《國語辭典》:玄宫(玄宮)  拼音:xuán gōng
1.北面的宫殿。《墨子。非攻下》:「高阳乃命禹于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2.深宫。汉。班婕伃〈自悼赋〉:「重曰:『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扃。』」
《漢語大詞典》:绿毛
(1).绿色羽毛。 唐 王建 《伤邻安鹦鹉词》:“十日不饮一滴浆,泪渍緑毛头似鼠。”
(2).指黑色头发。 唐 薛能 《舞者》诗:“緑毛釵动小相思,一唱南轩日午时。”
(3).指仙人身上的绿色毛发。相传 汉 刘根 得道后,体生绿毛。 唐 曹松 《赠道人》诗:“閬苑驾将雕羽去,洞天赢得緑毛生。”参见“ 緑毛仙 ”。
(4).喻指绿色的针叶。 宋 苏轼 《松》诗:“依依古仙子,鬱鬱緑毛身。”
《漢語大詞典》:绿毛仙
据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古迹·毛公坛记载: 汉 刘根 在 洞庭山 中得道成仙,身生绿毛,人称 毛公 。后人亦称之为“緑毛仙”、“緑毛叟”。 唐 皮日休 《以毛公泉一瓶献上谏议因寄》诗:“ 刘根 昔成道,兹坞四百年。毿毿被其体,号为緑毛仙。” 宋 苏轼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草堂》诗:“应逢緑毛叟,扣户夜抽簪。” 明 高启 《毛公坛》:“尝闻緑毛叟,变化犹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