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4,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他山
他生
非他
他事
他州
他家
他处
靡他
他方
还他
他说
自他
他心
他肠
他意
《漢語大詞典》:他山
(1).别处的山。 唐 郑谷 《登杭州城》诗:“潮来无别浦,水落见他山。” 宋 苏轼 《儋耳山》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2).引申泛指山石。 唐 苗神客 《乙速孤神庆碑》:“於是爰勒他山,用旌斯烈。”参见“ 他山之石 ”。
(3).指别处山上的石头。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己成就的外力。《群书治要》卷四五引 汉 仲长统 《昌言》:“可令王侯子弟,悉入大学,广之以他山,肃之以二物,则腥臊之污可除,而芬芳之风可发矣。” 三国 魏 曹丕 《以郑称为武德傅令》:“龙渊太阿,出 昆吾 之金, 和氏 之璧,由 井里 之田。礱之以砥礪,错之以他山,故能致连城之价,为命世之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部》:“类我者,我友之,亦不媿为攻玉之他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幸相知爱,故极力为‘他山’之攻,生平未酬之愿,实欲借良朋一快耳!”详“ 他山之石 ”。
(4). 清 查慎行 的别称。 清 袁枚 《仿元遗山论诗》诗之五:“ 他山 书史腹便便,每到吟诗尽弃捐。”
《國語辭典》:他山之石  拼音:tā shān zhī shí
比喻借助外力,改正自己的缺失。参见「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条。唐。杨烱〈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托无愧之铭,跋涉载劳于千仞,访他山之石,东西向踰万里。」
《國語辭典》:他生  拼音:tā shēng
来生。唐。白居易 香山寺诗二绝之二:「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唐。李商隐 马嵬诗二首之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国语辞典》:非他  拼音:fēi tā
不是其他的原因。唐。沈既济《任氏传》:「凡某之流,为人恶忌者,非他,为其伤人耳。」
分类:原因
《国语辞典》:他事  拼音:tā shì
其他的事情。《三国演义》第一回:「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
分类:他事
《分类字锦》:他州
戴表元 华亭道中赠孙使君诗 身轻任吾道,岁晚尚他州。
分类:羁旅
《國語辭典》:他家  拼音:tā jiā
1.别人的家。《诗经。唐风。葛生》汉。郑玄。笺:「兴也,葛生延而蒙楚蔹生蔓于野,喻妇人外成于他家。」
2.彼。唐。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诗:「罗敷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
《國語辭典》:他处(他處)  拼音:tā chù
别的地方。《三国演义》第二七回:「贫僧此处难容,收拾衣钵,亦往他处云游也。」
分類:他处别处
《漢語大詞典》:靡他
见“ 靡它 ”。
《漢語大詞典》:靡它
亦作“ 靡佗 ”。亦作“ 靡他 ”。 谓无二心。《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 晋 潘岳 《寡妇赋》:“要吾君兮同穴,之死矢兮靡佗。” 唐 杜甫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雄笔映千古,见贤心靡他。”
分類:无二二心
《國語辭典》:他方  拼音:tā fāng
他乡、另一方。《三国志。卷五。魏书。后妃传。文德郭皇后传》:「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彊与他方人婚也。」
《韵府拾遗 歌韵》:还他(还他)
释齐已诗归休兴若何朱绂尽还他
《国语辞典》:他说(他说)  拼音:tā shuō
1.你我以外的第三者所说。如:「他说只要我们尽力把事情做好,成果如何不必太介意。」
2.其他的说法。如:「这次人事调动传说纷纭,一说是经理即将高升,他说是经理要调至分公司。」
《漢語大詞典》:自他
亦作“ 自它 ”。
(1).自视为外人;疏远。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今 东平王 出繦褓之中而託於南面之位,加以年齿方刚,涉学日寡,驁忽臣下,不自它於太后,以是之间,能无失礼义者,其唯圣人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僕不自他於君,实欲拔出恶浊,不料迷晦已深,梦梦不可提悟。”
(2).自己与他人。 宋 张商英 《护法论》:“佛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自他无间,寃亲等观。”
《國語辭典》:他心  拼音:tā xīn
他意、别意。《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前者非布袭兖州,怎解此郡之祸?今彼穷而投我,岂有他心?」
分類:打算异心
《漢語大詞典》:他肠(他腸)
异心;恶意。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卫綰 ﹞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 綰 为 河间王 太傅。”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安禄山 恩宠寖深,上前应对,杂以谐謔,而贵妃常在坐……虽 林甫 养有之,而 国忠 激怒之,然其他肠有所自也。” 清 戴名世 《先大人诗序》:“先君为人醇厚忠谨,无他肠,顾内自忧思刻苦,竟以终其身。”
分類:异心恶意
《漢語大詞典》:他意
别的企图;异心。《汉书·戾太子刘据传》:“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三国志·魏志·刘表传:“ 表 疑 嵩 反为 太祖 説,大怒,欲杀 嵩 ,考杀随 嵩 行者,知 嵩 无他意,乃止。”
分類:企图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