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报聘(報聘)  拼音:bào pìn
一种外交礼节。为答谢邻国的来访,而前往该国访问。《左传。宣公十年》:「诸侯之师伐郑,取成而还,秋,刘康公报聘。」也作「报命」。
《國語辭典》:国使(國使)  拼音:guó shǐ
奉国命出使外国的官员。《元史。卷一一。世祖本纪八》:「日本国杀国使杜世忠等,征东元帅忻都、洪茶丘请自率兵往讨。」
《漢語大詞典》:人客
(1).特指攻入他国者。他国为主,侵犯者为客,故称人客。国语·越语下:“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韦昭 注:“作,起也。攻者为客。”
(2).客人,宾客。 唐 杜甫 《遣兴》诗:“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洪深 《青龙潭》第三幕:“今天预备有人客来。”
(3).佃客。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孙权 ﹞后著令曰:‘故将军 周瑜 、 程普 ,其有人客,皆不得问。’”
(4).旅客。 清 王韬 《兴利》:“令民间自立公司,购置轮船,用以往来内河,转输货物,装载人客。” 黄谷柳 《虾球传·离开家庭》:“船家们竖起高高的竹竿,竿上套着小网,向船上的人客讨钱。”
《漢語大詞典》:泛使(汎使)
亦作“泛使”。 宋 代称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一般使节。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四:“ 熙寧 七年春, 契丹 遣汎使 萧禧 来言 代 北对境有侵地,请遣使分画。”宋史·范成大传:“迁 成大 起居郎,假 资政殿 大学士,充 金 祈请国信史。国书专求陵寝,盖泛使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二年:“正旦,生辰之外,又有泛使。”
《國語辭典》:属地(屬地)  拼音:shǔ dì
帝国主义国家在本国以外占据的殖民地,或控制的附属国。如从前印度是英国的属地。
《國語辭典》:私馆(私館)  拼音:sī guǎn
奉君命出使国外,所住的公家招待所,称为「公馆」。而私宿于卿大夫以下的私人住宅,称为「私馆」。《礼记。曾子问》:「自卿大夫之家曰私馆。」唐。孔颖达。正义:「谓非君命所使,私相停舍,谓之私馆。」后引申指卿大夫之家。南朝陈。徐陵〈为王仪同致仕表〉:「广德之车,方悬私馆。」
《國語辭典》:私塾  拼音:sī shú
旧时家庭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通常只有一个老师,依学生程度而个别指导,教材和学习年限没有一定,不同于有制度的学校。
《漢語大詞典》:六节(六節)
(1).古卿大夫朝聘天子诸侯,或吏民通行他国,用作凭证的六种信物。节,符信。周礼·秋官·小行人:“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
(2).谓马之行止进退驰骤的节度。周礼·夏官·趣马:“掌赞正良马,而齐其饮食,简其六节。” 孙诒让 正义引 王应电 曰:“六节,谓行止进退驰骤之节。”
(3).谓好、恶、喜、怒、哀、乐六情。 汉 荀悦 申鉴·政体:“若乃二端不愆,五德不离,六节不悖,则三才允序,五事交备,百工惟釐,庶绩咸熙。” 黄省曾 注:“六节者,好、恶、喜、怒、哀、乐也。”
《國語辭典》:留学(留學)  拼音:liú xué
到国外求学深造。如:「大学毕业后,他就到外国留学,继续深造。」
《漢語大詞典》:狗国(狗國)
(1).古国名。逸周书·王会:“正西 崑崙 、 狗国 、 鬼亲 、 枳巳 、 闟耳 、 贯胸 、 雕题 、 离丘 、 漆齿 。” 孔晁 注:“九者, 西戎 之别名也。”《淮南子·墬形训》:“ 后稷壠 在 建木 西…… 狗国 在其东。”
(2).指今 乌苏里江 入 黑龙江 汇合处至海口一带。因冬日来往使犬,故名。 元 时设狗站。元史·世祖纪十:“﹝帝﹞命 开元 等路宣慰司造船百艘,付 狗国 戎军。”
(3).嘲骂他国之词。晏子春秋·杂下九:“ 晏子 使 楚 ,以 晏子 短, 楚 人为小门於大门之侧而延 晏子 , 晏子 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 楚 ,不当从此门入。’” 清 黄遵宪 《逐客篇》:“居同狗国秽,食等豕牢薄。”
(4).古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东南四星曰狗国,主 鲜卑 、 乌丸 、 沃且 。”
《漢語大詞典》:恤礼(恤禮)
春秋 时,诸侯之间一国遭受战乱,他国遣使表示慰问,谓之“恤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恤礼哀寇乱。” 贾公彦 疏:“云哀之者,既不损财物,当遣使往諮问安不而已。”
《漢語大詞典》:国伐(國伐)
指受到他国的征伐。史记·苏秦列传:“诸侯赞 齐 而王不从,是国伐也。”
分類:他国征伐
《國語辭典》:大馆(大館)  拼音:dà guǎn
警察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想了半天,还不见来,他便把两个皮包,送到大馆里去。」
《國語辭典》:引渡  拼音:yǐn dù
一国将在其领域外犯罪或受科刑而现居于境内的人,应有关国家的请求,交由该国追诉或处罚。惟政治犯,在国际法上以不引渡为原则。
《漢語大詞典》:外私
(1).古代士对本国大夫的自称。礼记·玉藻:“士曰传遽之臣,於大夫曰外私。” 孔颖达 疏:“凡大夫家臣称私,此士既不与大夫为臣,故对大夫称曰外私。”
(2).士、大夫对他国大夫、士的自称。礼记·杂记上:“﹝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於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礼记·杂记上:“﹝大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於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 孔颖达 疏:“以是别国私有恩好,故曰外私。”
(3).私通外国。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今 齐 列为东藩,而外私 肃慎 。”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私与通也。”
《漢語大詞典》:寄臣
托身他国之臣。孔丛子·抗志:“臣而去国,君不扫其宗庙,则不为之服。寓乎是国,而为国服。吾既无列於 鲁 ,而祭在 衞 ,吾何服哉!是寄臣而服所寄之君,则旧君无服,明不二君之义也。”
分類:托身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