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风雩
《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浴乎 沂水 之上,风凉於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后即借“风雩”表示不愿仕宦之志。 明 何景明 《送阙郡博》诗:“石磬古堂时自发,风雩春服暮同归。城中往来多冠盖,名教无言乐地稀。”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盖 孔 门诸子尝言志矣。 点 独不愿仕也,浴 沂 风雩、鼓瑟咏歌以适其意。”
《漢語大詞典》:宦业(宦業)
仕宦的业绩。 明 高叔嗣 《再移居》诗:“归衝落日时驱马,起伺朝天每听鸡。濡迹自伤非宦业,纶竿终有故山溪。”
分類:仕宦业绩
《漢語大詞典》:簪裳
冠簪和章服。古代仕宦者所服,因以借指仕宦。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雪刺满头:“ 宋璟 《求致仕表》云:‘臣窃禄簪裳,备员廊庙,霜毫生頷,雪刺满头。’” 宋 苏辙 《代齐州李肃之谏议谢表》:“臣幼蒙基业,早与簪裳,遭遇先朝,荐更烦使。”
《漢語大詞典》:官成
(1).谓官府的成规。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五曰官成,以经邦治。” 郑玄 注:“官成,谓官府之成事品式也。” 孙诒让 正义:“云‘官成,谓官府之成事品式也’者,谓各官府所掌之事已成,则案其簿书文字,考其品数法式,即治会之事。”
(2).仕宦有成就。邓析子·转辞:“患生於官成,病始(殆)於少瘳,祸生於懈慢,孝衰於妻子,此四者,慎终如始也。” 宋 王安石 《李用和转官》:“夫以才得选而久於险远之劳,不先有赏以加焉,何以劝夫能者,躐迁位等,兹实异恩。往祗官成,无废吾事!” 清 徐忠 《周栎园奇缘记》卷一:“嫡庶相处若姊妹,欢然无间言,各生二子。后公官成。既老,夫人子归 河南 , 钱氏 子寄居于 滁 。”
《漢語大詞典》:争进(争進)
为仕宦而相争。 汉 王充 论衡·累害:“位少人众,仕者争进,进者争位。”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諂、争进之人乎?”
分類:仕宦相争
《國語辭典》:命蹇  拼音:mìng jiǎn
命运不好,时机不佳。《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想我如此聪明,一生命蹇。」
《漢語大詞典》:鹏路(鵬路)
鹏飞之路。比喻仕宦之途。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鹏路忽催,龙津遂壅。” 唐 杜甫 《入衡州》诗:“紫荆寄乐土,鹏路观翱翔。” 宋 林横舟 《大江词·寿仙尉》词:“鹏路横飞,蟾宫直上,早脱麻衣雪。”
分類:鹏飞仕宦
《漢語大詞典》:绅笏(紳笏)
(1).大带与笏板。古仕宦者所服用。宋史·刘伯正传:“ 伯正 立殿下,绅笏儼然,声色不动。”
(2).指做官。 宋 陈造 《惟安堂赋》:“审吾身之易安,顾何赖於绅笏。” 清 曹寅 《送程正路之黄陂丞兼怀赤方先生》诗:“平生独奇尚,绅笏一时情。”
《漢語大詞典》:沈滞(沈滯)
亦作“沉滞”。
(1).积滞;郁积。国语·周语下:“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加以迹少愆累,心无沉滞,故得耳。”
(2).犹隐退。《楚辞·九辩》:“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后汉书·崔駰传:“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蝱蚋之趣大沛,胡为嘿嘿而久沉滞也?”后汉书·崔駰传:“子笑我之沉滞,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
(3).指仕宦久不迁升。 汉 王充 论衡·状留:“遵礼蹈絶,修身守节,在下不汲汲,故有沉滞之留。” 三国 魏 曹操 《与王脩书》:“将言前后百选,輒不用之,而使此君沉滞冶官。”晋书·陈寿传:“﹝ 寿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 蜀 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刘师培 《废兵废财论》:“盖一切之威力,均生于财。同一作宦,富者可以躋升,而贫者终身沉滞。”
(4).泛指长期处于某种状况;停滞。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八:“效法 日本 其实是间接效法 欧 美 ,更具体地说:便是在暗默间想怎样把 中国 数千年沉滞着的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5).拖延时日;耽搁。后汉书·袁安传:“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以众定……君何尤而深谢?”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生与 韶华 曰:‘我有手书一缄,烦汝送 琼 ,幸勿沉滞。’”
(6).滞留;淹留。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张道人异事:“我亦以子沉滞人间,未能远引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身是幽魂,沉滞於此,不闻读书声者,百餘年矣。”
(7).滞重,不灵便。吕氏春秋·情欲:“筋骨沉滞,血脉壅塞。”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懒怠之感。”《花城》1981年第5期:“下班了,我拖着沉滞的步子,经过隔壁门口。”
(8).谓疾病沉重,经久不愈。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吾今疾在沉滞,性命无常。”《隋书·炀帝纪上》:“今岁耆老赴集者,可於近郡处置,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滞,不堪居职,即给赐帛,送还本郡。”
《國語辭典》:八俊  拼音:bā jùn
俊,聪明才智很高。八俊指东汉时八位有才望的人:(1)周举、杜乔、周栩、冯羡、栾巴、张纲、郭遵、刘班八人同时拜使,巡行天下,劾奏贪猾,表荐公清,世称为「八俊」。见《后汉书。卷六一。周举传》。(2)指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宇八人。(3)张俭、檀彬、褚凤、张肃、薛兰、冯禧、魏玄、徐乾八人,当时皆同享才名,也称为「八俊」。见《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
《漢語大詞典》:云逵(雲逵)
(1).比喻仕宦之途。 唐 顾云 《题致仕武宾客嵩山旧隐诗序》:“故能振清风於戚里,飞逸驾於云逵。” 宋 范仲淹 《祭陕府王待制文》:“凡有志于时者,皆望公於云逵。” 明 文徵明 《赠王直夫》诗:“盛世岂容驹在谷,云逵行见羽为仪。” 清 方文 《送王幼公之毘陵》诗:“尔独奋六翮,高举翔云逵。”
(2).喻距离遥远。 明 何景明 《寄李郎中》诗:“万里艰难归故土,两乡迢递限云逵。”
《漢語大詞典》:衣缨(衣纓)
(1).衣冠簪缨。古代仕宦的服装。 南唐 谭峭 化书·食化·王者:“王者衣缨之费,盘餚之直,岁不过乎百万。”
(2).借指官宦世家。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固以衣缨仰训,黎庶投怀。”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命苟未合,虽降衣缨而求屠博,尚不可得,况郡佐乎?” 明 文徵明 《敕封承德郎工部都水司主事陈君墓表》:“ 陈氏 遂为 吴郡 衣缨之族。”
《國語辭典》:衣簪  拼音:yī zān
衣冠与簪缨。为仕宦者的服饰,故用以指官宦。《宋书。卷九一。孝义传。龚颖等传》史臣曰:「若夫孝立闺庭,忠被史策,多发沟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
《漢語大詞典》:冕弁
(1).冕和弁。均为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礼记·礼运:“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孔颖达 疏:“冕是衮冕,弁是皮弁,是朝廷之尊服。” 晋 陆云 《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冕弁振缨,服藻垂带。” 宋 欧阳修 《章望之字序》:“故紘綖,冕弁以为首容,佩玉、玦环以为行容。”
(2).借指仕宦者。 唐 元稹 《告赠皇祖祖妣文》:“始兵部赐第於 靖安里 ,下及 天宝 ,五世其居,冕弁駢比,罗列省寺。”
《漢語大詞典》:簪弁
(1).簪,冠簪;弁,礼帽。古代仕宦所服。 唐 司空曙 《酬李端校书见赠》诗:“昨日闻君到城闕,莫将簪弁胜荷衣。” 宋 司马光 《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诗:“勿辞簪弁倾,頽然倒樽席。”
(2).借指官吏。 宋 岳珂 桯史·八阵图诗:“ 喻 三嵎 人, 靖康 初,为祠部外郎,伪 楚 之僭,集议秘省,簪弁恇慴; 喻 独捫其膝曰:‘此岂易屈者哉。’即日掛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