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讨人情(讨人情)  拼音:tǎo rén qíng
向别人述说自己的恩情,以求报答。如:「对人略施小惠,就去讨人情,未免过于庸俗。」
《國語辭典》:风俗人情(風俗人情)  拼音:fēng sú rén qíng
一个地方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人情。」唐。杜牧 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三十年来王师攻击,利与不利,其所来由,明白如彩画,一一可以目睹。」《黄绣球》第一回:「对你讲了罢,我实为我们村上的风俗人情败坏到不成样子,名为自由村,自己村上的人全不知振作,反被外村人挟制,受外村人蹧蹋。」
《國語辭典》:风土人情(風土人情)  拼音:fēng tǔ rén qíng
一地的乡土风俗。《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过几省,说了那些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黄绣球》第一回:「我们这村上的人,一个个如此模样,难怪风土人情如此颓败。」也作「风土民情」。
《國語辭典》:不近人情  拼音:bù jìn rén qíng
行为不合人之常情。《庄子。逍遥游》:「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老残游记》第一一回:「今者,不管天理,不畏国法,不近人情,放肆做去,这种痛快,不有人灾,必有鬼祸。」
《分类字锦》:持人情性
文心雕龙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分类:诗赋
《國語辭典》:顺水人情(順水人情)  拼音:shùn shuǐ rén qíng
不费气力的人情。《东周列国志》第九九回:「守将和军卒都受了贿赂,落得做个顺水人情。」。《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有几家年礼未被前任收去的,听了他话,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分类字锦》:人情开涤(人情开涤)
世说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
分类:游览
《國語辭典》:人情冷暖  拼音:rén qíng lěng nuǎn
人情多变,随著对方地位的高低变化而表现出冷漠或亲热。《孤本元明杂剧。渔樵闲话。第一折》:「所言者世道兴衰,人情冷暖;所笑者附势趋时,阿谀谄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人情冷暖,说来实是可叹。想我当日光景好的时候,一切的乡绅世族,那一家那一个,不和我结交?」
《漢語大詞典》:人情钱(人情錢)
元 朝官吏勒索百姓钱财巧立的名目之一。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元 朝末年,官贪吏污。因 蒙古 色目 人罔然不知廉耻为何物。其问人讨钱,皆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送迎曰人情钱。”
《國語辭典》:人情世故  拼音:rén qíng shì gù
为人处世应对进退的方法。《醒世恒言。卷二二。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可惜你满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明。汤显祖《邯郸记》第三○出:「度却卢生这一人,把人情世故都高谈尽,则要你世上人梦回时心自忖。」
《漢語大詞典》:人情世态(人情世態)
人世间的情态。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分。 明 陈所闻 《新水令·填归去来词》套曲:“俺与那人情世态既相违,披襟散髮最相宜。” 清 袁枚 新齐谐·鬼宝塔:“美则过於美,恶则过於恶,情形反覆,极似目下人情世态。” 杨朔 《“六十年的变迁”书后》:“小说的许多章节便刻画出生动的人情世态。”
《漢語大詞典》:人情味儿
指重感情,符合人之常情。例如:这篇小说挺有人情味儿。
《國語辭典》:人情汹汹(人情洶洶)  拼音:rén qíng xiōng xiōng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清史稿。卷四○八。李续宾传》:「六年二月,罗泽南以炮伤卒于军,军中新失帅,人情汹汹,贼复增垒抗拒。」
《漢語大詞典》:人情恟恟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宁康元年:“是时,都下人情恟恟,或云欲诛 王 谢 ,因移 晋 室。”亦作“ 人情汹汹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 绍熙 甲寅, 孝宗 升遐, 光宗 疾,不能丧,中外人情汹汹。”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五年:“其锋鋭甚,有涉 河 犯京师之意,人情汹汹,颇有谋弃 燕 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陆中丞:“甲午, 寿张 王伦 作乱,距运河甚近,人情汹汹。”
《漢語大詞典》:人情恟恟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宁康元年:“是时,都下人情恟恟,或云欲诛 王 谢 ,因移 晋 室。”亦作“ 人情汹汹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 绍熙 甲寅, 孝宗 升遐, 光宗 疾,不能丧,中外人情汹汹。”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五年:“其锋鋭甚,有涉 河 犯京师之意,人情汹汹,颇有谋弃 燕 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陆中丞:“甲午, 寿张 王伦 作乱,距运河甚近,人情汹汹。”
《國語辭典》:人情之常  拼音:rén qíng zhī cháng
一般情况下人的感情表现。宋。司马光 应诏论体要:「凡用一人,必或以为贤,或以为不肖,此固人情之常,自古而然,不足怪也。」明。李贽〈与弱侯书〉:「夫当乐时,众人方以为乐,而至人独以为忧,……此非反人情之常也。」也作「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