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内亲(內親)  拼音:nèi qīn
1.宗族,同姓的亲属。《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只说这晚人客来往不绝,幸得几个内亲照应。」
2.母亲。《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八。搜神记》:「昔有樊寮至孝,内亲早亡,继事后母。」
3.妻子的亲戚统称,如内兄弟、连襟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却说姚家有个极密的内亲,叫做周少溪。」
4.内心亲近。《汉书。卷五九。张汤传》:「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國語辭典》:连姻(連姻)  拼音:lián yīn
两家族因子女合婚而结为亲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门户殄瘁,何惜一女?若连姻贵族,将来或大益。」也作「联姻」。
《國語辭典》:亲眷(親眷)  拼音:qīn juàn
1.亲近、亲信的人。《三国志。卷一二。魏书。毛玠传》:「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
2.血亲与姻亲的通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那亲眷久已出外,弄做个满船空载月明归。」也称为「亲戚」、「亲串」。
《國語辭典》:远亲(遠親)  拼音:yuǎn qīn
1.住得较远的亲戚。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四折:「岂不闻远亲呵不似我近邻,我怎敢做的个有口偏无信。」
2.关系较疏远的亲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元普心下著疑,想道:『我那里来这样远亲?』」也称为「远房」。
《國語辭典》:故疏  拼音:gù shū
亲戚朋友。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一折:「你穿著些布背子排门儿告些故疏,凭时节老人家暮古。」
《漢語大詞典》:戚友
亲戚朋友。 清 唐甄 潜书·善施:“千金之富,可惠戚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苏相国:“其入阁后,龙钟目眊,至不能辨戚友。”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七:“我用红笔写了一封三千来字的长信,托支持我的四堂兄在一个远亲举办的婚宴上,当众宣读给所有的戚友听。”
《漢語大詞典》:亲礼(親禮)
(1).亲戚宴饮之礼。国语·周语中:“亲戚宴饗,则有餚烝……余一人敢设飫禘焉,忠非亲礼,而干旧职,以乱前好?” 韦昭 注:“忠,厚也。亲礼,亲戚宴饗之礼。”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诚节:“皋在京亲礼会毕,归本道。”
(2).亲信礼遇。晋书·和峤传:“ 吴 平,以参谋议功…… 嶠 转侍中,愈被亲礼。”北史·贺拔允传:“ 允 素知 神武 非常人,早自结託, 神武 以其北土之望,尤亲礼之。”
《國語辭典》:结亲(結親)  拼音:jié qīn
1.缔结姻亲。《三国演义》第六回:「今特使傕来结亲:丞相有女,欲配将军之子。」
2.结婚。《红楼梦》第九七回:「李宫裁是个孀居,今日宝玉结亲,他自然回避。」
《漢語大詞典》:藩戚
称天子亲戚中封为侯王或出任一方重臣的人。《南史·虞寄传》:“今将军以藩戚之重,拥东南之众,尽忠奉上,戮力勤王,岂不勋高 竇融 ,宠过 吴芮 。” 唐 苏味道 《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藩戚三雍暇,禪居二室隈。”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臣伏思大 宋 开基造次,根条未繁,宜广树藩戚,敦睦以道。”
《漢語大詞典》:戚家
(1).贵戚之家。 阿英 《灯市》:“市楼,大都是南北相向,到夜晚,每家挤满着看灯的人。其间,特别在门前挂上帘幕的,那里面的人,一定是勋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的眷属。”
(2).亲戚家。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麻疯女邱丽玉:“一日,生赴戚家饮,遇雨不归。”
《漢語大詞典》:族戚
家族和亲戚。 清 徐喈凤 《会仙记》:“居数日,而一时族戚为 丹忱 虑者,或叱之,或怒詈之,或持刀向空挥之。 淑贞 曰:‘吾为情来,诸人不以情待我,吾去矣。’”
《漢語大詞典》:访亲(訪親)
(1).看望亲戚。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前世你是箇 扬州 名妓,我是 金陵 人,到彼访亲,与你相处情厚,许定一年之后再来。”
(2).犹说亲。 明 吴炳 《绿牡丹·访俊》:“[老旦]但不知相公贵宅还有何人?可曾娶过夫人了?[生背介]这口气象是访亲的,我将错就错,且权认做 柳大 ,看他説些什么。”
《國語辭典》:舍亲(舍親)  拼音:shè qīn
对人谦称自己的亲戚。《红楼梦》第三回:「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
《漢語大詞典》:亲谊(親誼)
亲戚的情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王公 举家悲慟,因不忍断了 行修 亲谊,回书还答,便有把幼女续婚之意。”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三:“他是监督的同乡,好像还有甚么亲谊,因而监学先生们对于他须得有一番格外的关照。”
分類:亲戚情谊
《漢語大詞典》:婚友
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朋友。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 孔 传:“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姻僚友。” 宋 黄庭坚 《寄上高李令怀道》诗:“ 李侯 湖海士,瓜葛附婚友。” 明 宋濂 《曾府君石表辞》:“一旦遘疾,预告终期,召婚友入榻前与之言别,意甚恳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