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高加索山脉(高加索山脈)  拼音:gāo jiā suǒ shān mài
Caucasus Mountains
山脉名。位于亚洲西部,自西北向东南横贯于黑海和里海之间。包括大高加索山脉和小高加索山脉。大高加索山脉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小高加索山脉在大高加索山脉之南,二者几乎平行排列。
《漢語大詞典》:发展中国家
一般指地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剥削和奴役,独立后经济基础较差,正处于发展中。
《国语辞典》:波斯湾(波斯湾)  拼音:bō sī wān
Persian Gulf
海湾名。在亚洲西南部,介于伊朗高原与阿拉伯半岛之间。面积约二十四万平方公里,最窄处约五十五公里。沿湾的国家皆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或输出国。战略地位重要,因宗教、天然资源等因素而战乱频仍。
《國語辭典》:巴比伦(巴比倫)  拼音:bā bǐ lún
Babyon
1.国名。位于亚洲西部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间,以巴比伦城为中心。曾先后建立两个国家:一、古巴比伦王国,后为亚述人所灭。其君主汉摩拉比曾颁布一部汉摩拉比法典,为世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二、新巴比伦帝国,后为波斯人所灭。文化以天文学和数学最为发达,所创建的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称为「加尔底亚帝国」。
2.城市名。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相传为西元前二千二百年所建,今尚存其遗址。
《國語辭典》:柏林大学(柏林大學)  拼音:bó lín dà xué
University of Berlin
为德国著名国立大学之一。在1809年为洪堡(W. von Humboldt)所创设,为强调研究的现代大学。二次大战结束后划入东德。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于西元1948年成立柏林自由大学于西柏林。东德的柏林大学乃改名为「柏林洪堡大学」。东西德统一后,两校仍各自独立,名称未再改变。
《漢語大詞典》:安纳托利亚
又称“小亚细亚”,即土耳其亚洲部分。
《漢語大詞典》:阿尔泰山脉
亚洲主要山脉之一。在中国新疆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到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海拔2000~3000米,最高峰友谊峰(4374米)在中、蒙边界。有冰川分布。中国西北重要高山牧场,富金矿。
《國語辭典》: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島)  拼音:ā lā bó bàn dǎo
Arabia Peninsula
半岛名。位于亚洲西南部,介于波斯湾与红海之间。少河流,多沙漠,中部为乾旱地区,沿海土地肥沃,岛上居民大多信奉回教。简称为「阿拉伯」。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国家
国民中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索马里、毛里塔尼亚、吉布提等国。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人
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的主要居民。原住阿拉伯半岛,多信伊斯兰教。[阿拉伯,阿拉伯语Arab]
《漢語大詞典》: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澳大利亚的大学。1946年创建于堪培拉。设有生物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约翰·柯廷医学、太平洋地区、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学校等高级研究学院以及文科、亚洲研究、经济、法律、理科分院等大学学院。
《國語辭典》:北半球  拼音:běi bàn qiú
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赤道以北称为「北半球」,以南称为「南半球」。北半球陆多于水,包括亚洲的大部分、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北部和非洲的北半部。
《國語辭典》:德干高原  拼音:dé gān gāo yuán
Deccan Platean
地名。位于印度半岛上,北临印度大平原,西侧西高止山较高,东侧东高止山较低,地势西高东低,略成三角形。其西北部有肥沃的黑棉土,有煤、铁等矿产。
《漢語大詞典》: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势力区域。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英美等其他势力。经过全世界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阴谋被粉碎。
《國語辭典》:东南亚(東南亞)  拼音:dōng nán yà
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越南、柬埔寨、泰国、寮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汶莱、东帝汶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