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35,分249页显示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75  76  77  7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五饮
五印度
五韺
五俎
五势
五滋
五止
五振
五灾
五云体
五晕
五月节
五虞
五酉
五制
《骈字类编》:五饮(五饮)
礼记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酒小学绀珠五饮夏明水殷醴周
《漢語大詞典》:五印度
即 印度 。古 印度 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此种划分起源甚早,《往世书》中即已有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三国:“ 五印度 之境,周九万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佛法出 五印度 。”亦省作“ 五印 ”。 梁启超 《知耻学会叙》:“ 五印 毒物,天下所视为虺命为鴆,乃徧国种之,徧国嗜之。”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 唐 时因 印度 分为五部分,故称 五印 。”参见“ 五天竺 ”。
《漢語大詞典》:五天竺
指古 印度 。古代 印度 的区域分为 东天竺 、 南天竺 、 西天竺 、 北天竺 、 中天竺 五大部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西藏 ﹞在 五天竺 之东,非古佛国也。”亦省作“ 五天 ”。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大师至性淳一,天姿贞素……故能 五天 重跡,百 越 稽首。” 宋 林逋 《诗魔》:“此魔降不得,珎重 五天 人。”
《漢語大詞典》:五韺
见“ 五英 ”。
《漢語大詞典》:五英
亦作“ 五韺 ”。 乐曲名。相传为 帝嚳 所作。汉书·礼乐志:“昔 黄帝 作《咸池》, 顓頊 作《六茎》, 帝嚳 作《五英》。” 汉 班固 《白虎通·礼乐》:“ 帝嚳 曰《五英》者,言能调和五声以养万物,调其英华也。”广雅·释乐:“《五韺》, 帝俈 乐。” 南朝 梁 沈约 《修定乐书疏》:“使《五英》怀惭,《六茎》兴愧。”
分類:乐曲帝喾
《漢語大詞典》:五俎
五样祭品。礼记·玉藻:“又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俎四簋。” 郑玄 注:“三俎,豕、鱼、腊……五俎,加羊与其肠胃也。” 明 邵璨 《香囊记·供姑》:“香柔丝嫩甲、未必成五俎。”
分類:祭品
《漢語大詞典》:五势(五勢)
指书法中钩裹、钩努、衮笔、儓笔、奋笔五种笔势。
《骈字类编》:五滋
庾肩吾谢东宫赉槟榔启无劳朱实兼荔支之五滋能发红颜类芙蓉之十酒
《骈字类编》:五止
趾同汉书礼乐志获白麟爰五止注止足也白麟足有五蹄 李长民广汴赋见一角下
《骈字类编》:五振
魏璀捣练赋见四振下
《骈字类编》:五灾(五灾)
荀子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汜而汜至怀而怀至共头而山隧霍叔惧曰出三日而五灾无乃不可乎
《漢語大詞典》:五云体(五雲體)
亦称“ 五朵云 ”。 指 唐 韦陟 用草书署名的字体。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 韦陟 ﹞每令侍婢主尺牘,往来復章,未常自札,受意而已。词旨轻重,正合 陟 意。而书体遒利,皆有楷法, 陟 唯署名。尝自谓所书‘陟’字,如五朵云,当时人多倣效,谓之 郇公 五云体。”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书后花押:“ 唐文皇 令羣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遂以草名为花押, 韦陟 五朵云是也。”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四:“ 唐 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 韦陟 五云体是也。”亦省作“ 五云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引 梁山舟 诗:“我自无心结蛇蚓,错传 韦陟 五云如。”
《骈字类编》:五晕(五晕)
兰谱马大同色碧而绿亦名五晕丝上品之下
《國語辭典》:五月节(五月節)  拼音:wǔ yuè jié
民间传统节庆之一。参见「端午节」条。
分類:端午节
《骈字类编》:五虞
汲冢周书五虞一鼓走疑二备从来三佐军举旗四采虞人谋五后动撚之无竞惟害有功无败
《漢語大詞典》:五酉
古代传说中指龟、蛇、鱼、鳖、草木等老而成妖怪者。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九:“ 孔子 曰:‘此物也,何为来哉……夫六畜之物,及龟、蛇、鱼、鱉、草木之属,久者神皆凭依,能为妖怪,故谓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则为怪,杀之则已,夫何患焉。’”
《骈字类编》:五制
宋史应㒡传见四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