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魌头(魌頭)
(1).古时打鬼驱疫时扮神者所戴的面具。 宋 代丧礼亦用之。《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 汉 郑玄 注:“冒熊皮者,以惊敺疫癘之鬼,如今魌头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吉凶典制·魌头:“ 宋 朝《丧葬令》有方相、魌头之别,皆是其品所当用,而世以四目为方相,两目为魌头。按 汉 世逐疫用魌头,亦周礼方相之比也。” 章炳麟 《訄书·原教下》:“则上天之祭,神怪魌头之禓祓,自此始矣。”参见“ 倛头 ”。
(2).方言。犹便宜。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三:“ 蔡大嫂 是 罗哥 的人,不比别的卖货,可以让他捡魌头。”原注:“捡魌头,即捡便宜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倛头(倛頭)
古代驱除疫鬼时扮神的人所戴的面具,其状狰狞可怖。后亦以指凶神。 清 汪价 《三侬赘人广自序》:“ 伯有 、 彭生 ,断不我厉,我岂畏倛头恶刹者耶?”
《國語辭典》:閒荡(閒蕩)  拼音:xián dàng
漫无目的的游荡。《文明小史》第二三回:「你在此终日閒荡,终究不是回事儿。」
《國語辭典》:绵软(綿軟)  拼音:mián ruǎn
1.柔软。如:「这些纸张好绵软,也很好用。」
2.形容身体无力。如:「他觉得浑身绵软。」
《漢語大詞典》:南天竺
(1).南部 印度 。 印度 古称 天竺国 ,分东、南、西、北、中五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自 新头河 至 南天竺国 ,迄於 南海 ,四万里也。” 唐 李白 《僧伽歌》:“此僧本住 南天竺 ,为法头陀来此国。”
(2).灌木名。 宋 陆游 《新寒》诗:“安石榴房初小坼,南天竺子亦微丹。” 元 李衎 《竹谱详录》卷七:“蓝田竹,在处有之,人家喜栽花圃中。木身,上生小枝,叶叶相对,而颇类竹……世传以为子碧如玉,取 蓝田 种玉之义,故名。或云:此本自 南天竺国 来,自为南天竺,人讹为蓝田竹。”
(3).曲名。参阅 唐 崔令钦 教坊记·曲名表
《國語辭典》:漏夜  拼音:lòu yè
深夜。如:「漏夜赶路」。
《國語辭典》:机趣(機趣)  拼音:jī qù
巧妙自然的风致。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七出:「太极图中生意好,鸢鱼机趣滔滔,渊源夙仰泰山高。」
分類:风趣五部
《漢語大詞典》:连界(連界)
接壤;交界。《东周列国志》第七七回:“ 楚 秦 连界, 楚 遭兵而 秦 不救, 吴 若灭 楚 ,次将及 秦 。” 清 柯悟迟 《漏网喁鱼集·同治二年》:“而不知 太 昭 连界沿海一带逃避北来者,更如蚁附。”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六:“ 幺伯娘 又格外捧出一张红契,良田五十亩,又是与他连界的,说是送给他老婆做祭田。”
《國語辭典》:磕睡  拼音:kē shuì
因困倦而思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孩儿,孩儿,你为甚瞌睡此?」《儒林外史》第二回:「正想不出来,不觉磕睡上来,伏著号板打一个盹。」也作「瞌睡」。
《漢語大詞典》:莫奈何
(1).无可奈何。 沙汀 《困兽记》六:“‘你这个嚼牙龈的!’她大声笑骂道:‘人家还伤心得莫奈何哩!’”
(2).木制的小儿玩具。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二小姐更喜欢了,找着 春秀 ,说明天一定给她带一个大莫奈何回来。”原注:“木制的小儿玩具,很像一个捣花椒胡椒的木臼。只是那只木杵却永远陷在臼里,可以旋转,莫奈何把它拔出来。”
《漢語大詞典》:培修
犹修缮。 巴金 《小人小事·猪与鸡》:“﹝猪﹞把房子拱坏了,我哪儿来钱培修。” 艾芜 《石青嫂子》:“ 石青嫂子 想着她这年年都在培修的屋子……便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八:“ 青羊宫 在 成都 西南隅城墙之外,是 清 朝 康熙 年间重新建筑,又培修过几次。”
分類:修缮五部
《國語辭典》:阴狠(陰狠)  拼音:yīn hěn
阴险狠毒。如:「他是个阴狠的人,你要小心。」
《漢語大詞典》:洪醉
大醉。南史·后妃传下·元帝徐妃:“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他们﹞好像洪醉以后,全然没有理智地相扑,相打,狂咬,狂笑,狂喊!”
《國語辭典》:煞气(煞氣)  拼音:shà qì
1.凶恶的气象。如:「煞气腾腾」。
2.凶狠的面色。如:「满脸煞气」。
3.邪气。如:「这屋子里煞气很重。」
《漢語大詞典》:卖货(賣貨)
(1).出售货物。 许地山 《春桃》:“你当跑外卖货。我还是当捡货的。”
(2).詈词。指卖淫妇。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三:“ 蔡大嫂 是 罗哥 的人,不比别的卖货,可以让他捡魌头!”
《漢語大詞典》:五印度
即 印度 。古 印度 区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此种划分起源甚早,《往世书》中即已有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三国:“ 五印度 之境,周九万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佛法出 五印度 。”亦省作“ 五印 ”。 梁启超 《知耻学会叙》:“ 五印 毒物,天下所视为虺命为鴆,乃徧国种之,徧国嗜之。”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 唐 时因 印度 分为五部分,故称 五印 。”参见“ 五天竺 ”。
《漢語大詞典》:五天竺
指古 印度 。古代 印度 的区域分为 东天竺 、 南天竺 、 西天竺 、 北天竺 、 中天竺 五大部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西藏 ﹞在 五天竺 之东,非古佛国也。”亦省作“ 五天 ”。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大师至性淳一,天姿贞素……故能 五天 重跡,百 越 稽首。” 宋 林逋 《诗魔》:“此魔降不得,珎重 五天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