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五月而生
家语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
分类:猿猴
《分类字锦》:五月被裘
高士传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顾被裘公曰取彼金公投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处之高而视人之卑五月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季子大惊既谢而问姓名公曰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名也
分类:
《国语辞典》:五月披裘  拼音:wǔ yuè pī qiú
比喻贫困隐逸。参见「披裘负薪」条。北周。庾信〈小园赋〉:「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唐。李白〈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诗:「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
《漢語大詞典》:三荒五月
指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期。 萧三 《红军打来晴了天》:“三荒五月有饭吃,九冬十月有衣添。”
《漢語大詞典》:五日
(1).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灵运须:“ 中宗 时, 安乐公主 五日斗百草。” 宋 姜夔 《诉衷情·端午宿合路》词:“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
(2).谓任职不会长久。即将去职。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怀》诗:“两衙决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问谁?”参见“ 五日京兆 ”。
《國語辭典》:五日京兆  拼音:wǔ rì jīng zhào
汉京兆尹张敞,因杨恽案受牵连,使贼捕掾絮舜以为张敞即将免官,不肯为张敞办案,曰:「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见《汉书。卷七六。张敞传》。后比喻任职不能长久者。《官场维新记》第一三回:「暗想自己已是五日京兆了,乐得卖个人情与袁伯珍。」
《國語辭典》:芍药(芍藥)  拼音:sháo yào
植物名。芍药科芍药属,落叶灌木。叶互生,二回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或卵形。初夏之间开花,花单独顶生,形似牡丹,有红、白、紫等色。根可入药,有镇痛、通经等作用。古代人们离别时,常以芍药赠欲远行者,故也称为「可离」、「将离」。又因地位仅次于号称花王的牡丹,故也称为「花相」。也称为「木芍药」、「红药」。
《國語辭典》:中夏  拼音:zhōng xià
1.华夏、中国。《后汉书。卷六○上。马融列传》:「是以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2.中原地区。晋。陆机 辩亡论下:「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
3.盛夏。《淮南子。说林》:「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4.夏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司马。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
《國語辭典》:麦秋(麥秋)  拼音:mài qiū
阴历四、五月间的初夏时节,当时正是秋天播种的冬小麦成熟的时候。秋天是谷物收成的季节,因此古人引申初夏为麦秋。宋。寇准 夏日诗:「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国语辞典》:败叶(败叶)  拼音:bài yè
凋零的落叶。唐。李商隐〈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诗:「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宋。欧阳修〈渔家傲。九月霜秋秋已尽〉词:「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
《國語辭典》:仲夏  拼音:zhòng xià
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
《國語辭典》:端午  拼音:duān wǔ
农历五月五日。参见「端五」条。《谈徵。事部。端午》:「端午者,淮南斗五月建午。说文,午,牾也,五月阳极,阴气仵逆阳冒地而出也。五月午时,正阴阳冲会之时,所以谓之端午。」
《国语辞典》:薄醉  拼音:bó zuì
饮酒微醉。如:「小陈在薄醉之际,透露出一段痛苦的往事。」清。曹贞吉〈蝶恋花。五月黄云全覆地〉词:「客至夕阳留薄醉,冷淘饦馎穷家计。」
《漢語大詞典》:夏税
(1).田赋名称。 唐 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旧唐书·代宗纪:“﹝ 大历 五年﹞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四升。秋税,上田亩五升,下田三升。”
(2). 建中 元年行两税法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宋 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纳毕;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纳毕。 元 代在江南仿 唐 代两税法征税。 明 代规定夏税无过八月,以小麦为主,秋粮无过明年二月,以米为主。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大都征银。 清 代分上忙、下忙两期征收。
《國語辭典》:竞渡(競渡)  拼音:jìng dù
1.赛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没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2.争先渡水。如:「眼见追兵将至,士卒莫不竞渡以逃生。」
3.横渡水面的游泳比赛。如:「此次参加英吉利海峡竞渡的选手,在赛前做了半年的集训。」
《漢語大詞典》:午日
(1).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晋 周处 《风土记》:“午日烹鶩,又以菰叶裹粽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 宋 梅尧臣 有《午日》诗。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宜忌》:“午日冰和土粉晒乾,擦小儿热疿。”
(2).干支逢午的日子。后汉书·陈宠传“犹用 汉 家祖腊” 李贤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汉 家火行盛於午,故以午日为祖也。” 宋 曾慥 类说·燕北杂记·午日大喊:“番兵每遇午日,如不逢兵,亦须排阵望西大喊七声,言午是番家大王之日。”
(3).中午。 唐 张籍 《江南行》:“ 长干 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