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不明就里(不明就里)  拼音:bù míng jiù lǐ
不清楚、不了解事件的内情。如:「在不明就里地情况下,不应该随便怀疑别人。」
《国语辞典》:赞助人(赞助人)  拼音:zàn zhù rén
赞成某种计画或事件而愿出力或出钱帮助的人。
《国语辞典》:正集团(正集团)  拼音:zhèng jí tuán
橄榄球赛中,发生违例事件时,由双方各派出八名球员相互顶架对立,然双方对阵时,中间须留下通道,而后由没有违例的一方,将球丢入通道正中央,一旦球被掷入后,双方球员便使劲往前推挤,并且以脚将球勾向己方。也称为「斗牛」。
《国语辞典》:因果律  拼音:yīn guǒ lǜ
归纳推理的基础原则之一。指事件的发生必有一定的原因,且有因必有果。就先后顺序而言,因必定先于果,并且相似的原因必产生相似的结果。此种规律,称为「因果律」。
《国语辞典》:作幌子  拼音:zuò huǎng zi
以无关的事件作藉口来掩饰真意。《红楼梦》第三四回:「分明是为打了宝玉,没的献勤儿,拿我来作幌子!」
《国语辞典》:周年庆(周年庆)  拼音:zhōu nián qìng
针对特定事件满一年期所举行的庆祝活动。如:「百货公司周年庆」、「结婚周年庆」。
《国语辞典》:地方新闻(地方新闻)  拼音:dì fāng xīn wén
新闻传播媒体所在地以及各地方省县市辖区所发生事件的报导,也称为「本埠新闻」、「本市新闻」。
《国语辞典》:第一现场(第一现场)  拼音:dì yī xiàn chǎng
1.指事件直接发生的地点。如:「检警双方偕同目击證人,到达事发当时的第一现场进行勘验。」
2.指电视节目的直播现场。如:「数名影视红星正在第一现场和观众做面对面的接触。」
《国语辞典》:大相矛盾  拼音:dà xiāng máo dùn
事件的原委相违背,或人的言行相左,彼此冲突。如:「此人言行大相矛盾,实在讨厌。」《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
《国语辞典》:老话题(老话题)  拼音:lǎo huà tí
经常被讨论的某个事件、话题。如:「这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可否想些新玩意儿来聊聊?」
《国语辞典》:新闻鼻(新闻鼻)  拼音:xīn wén bí
指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足以分辨社会上所发生的事件是否有新闻价值。
《国语辞典》:叙事句(叙事句)  拼音:xù shì jù
叙说一件完整事件的句子。这种句子叙说部分有动词为其中心成分。如:「月亮升上来了。」也称为「叙述句」。
《国语辞典》:叙述句(叙述句)  拼音:xù shù jù
叙说一件完整事件的句子。这种句子叙说部分有动词为其中心成分。如:「猫捕鼠」。也称为「叙事句」。
《漢語大詞典》:宫廷政变(宫廷政變)
原指帝王宫廷内发生的簒位事件。现在一般用来指某个国家统治集团中的少数人从内部采取某种方式夺取国家政权。
《漢語大詞典》:公车上书(公車上書)
(1). 汉 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史记·滑稽列传:“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2).指 清 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 清 光绪 二一年)4月, 清 政府在 中 日 甲午战争中失败,派 李鸿章 赴 日 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 康有为 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当时正在 北京 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请愿, 康有为 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