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捻乱(捻乱)  拼音:niǎn luàn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西元1852~1868)发生于北方的民间动乱事件。原为安徽、河南一带的乡民点燃油纸捻玩龙戏来驱疫避灾,久而聚结成为盗匪,势力扩大至北方数省。首领为张洛行、张宗禹、赖文光,与太平军互相联络照应,行踪飘忽难以捉摸。同治六年(西元1866)分为东、西二股。西捻为左宗棠、李鸿章所平定,东捻则灭于曾国藩。
《国语辞典》:骗案(骗案)  拼音:piàn àn
诈欺的事件。如:「最近报纸报导了一宗上百人受害的经济大骗案。」
分类:诈欺事件
《国语辞典》:报导摄影(报导摄影)  拼音:bào dǎo shè yǐng
将具有新闻性的人物或事件,透过摄影方式呈现,也称为「新闻摄影」。
《国语辞典》:不明就里(不明就里)  拼音:bù míng jiù lǐ
不清楚、不了解事件的内情。如:「在不明就里地情况下,不应该随便怀疑别人。」
《国语辞典》:赞助人(赞助人)  拼音:zàn zhù rén
赞成某种计画或事件而愿出力或出钱帮助的人。
《国语辞典》:正集团(正集团)  拼音:zhèng jí tuán
橄榄球赛中,发生违例事件时,由双方各派出八名球员相互顶架对立,然双方对阵时,中间须留下通道,而后由没有违例的一方,将球丢入通道正中央,一旦球被掷入后,双方球员便使劲往前推挤,并且以脚将球勾向己方。也称为「斗牛」。
《国语辞典》:因果律  拼音:yīn guǒ lǜ
归纳推理的基础原则之一。指事件的发生必有一定的原因,且有因必有果。就先后顺序而言,因必定先于果,并且相似的原因必产生相似的结果。此种规律,称为「因果律」。
《国语辞典》:作幌子  拼音:zuò huǎng zi
以无关的事件作藉口来掩饰真意。《红楼梦》第三四回:「分明是为打了宝玉,没的献勤儿,拿我来作幌子!」
《国语辞典》:周年庆(周年庆)  拼音:zhōu nián qìng
针对特定事件满一年期所举行的庆祝活动。如:「百货公司周年庆」、「结婚周年庆」。
《国语辞典》:地方新闻(地方新闻)  拼音:dì fāng xīn wén
新闻传播媒体所在地以及各地方省县市辖区所发生事件的报导,也称为「本埠新闻」、「本市新闻」。
《国语辞典》:第一现场(第一现场)  拼音:dì yī xiàn chǎng
1.指事件直接发生的地点。如:「检警双方偕同目击證人,到达事发当时的第一现场进行勘验。」
2.指电视节目的直播现场。如:「数名影视红星正在第一现场和观众做面对面的接触。」
《国语辞典》:大相矛盾  拼音:dà xiāng máo dùn
事件的原委相违背,或人的言行相左,彼此冲突。如:「此人言行大相矛盾,实在讨厌。」《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
《国语辞典》:老话题(老话题)  拼音:lǎo huà tí
经常被讨论的某个事件、话题。如:「这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可否想些新玩意儿来聊聊?」
《国语辞典》:新闻鼻(新闻鼻)  拼音:xīn wén bí
指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足以分辨社会上所发生的事件是否有新闻价值。
《国语辞典》:叙事句(叙事句)  拼音:xù shì jù
叙说一件完整事件的句子。这种句子叙说部分有动词为其中心成分。如:「月亮升上来了。」也称为「叙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