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监院(監院)
唐 代监管盐业的官署。新唐书·食货志四:“ 乾元 元年,盐铁、铸钱使 第五琦 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傜。”
《漢語大詞典》:洞主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陈书·周迪传:“ 琳 至 湓城 , 新吴 洞主 余孝顷 举兵应 琳 。” 唐 王建 《送流人》诗:“水国山魈引,蛮乡洞主留。” 秦牧 《艺海拾贝·鹦鹉与蝴蝶鸟》:“它讲的是古代一个勇敢的青年猎手和一个美丽姑娘的故事,他们互相热爱着,却受到凶恶的洞主抢婚迫害。”
(2). 唐 宋 时对设在名山胜地的书院中主持教授者称山长或院长。地以洞名者或称洞主。 宋 陈舜俞 庐山记·叙山南:“ 南唐 昇元 中,因洞( 白鹿洞 )建学馆,置田以给诸生,学者大集。以国子监九经 李善道 为洞主,以主教授。”
《漢語大詞典》:书观(書觀)
后汉书·和帝纪:“帝幸 东观 览书林,閲篇籍”。后遂以“书观”称书院、学校。 宋 曾巩 《林希著作佐郎制》:“尔敏茂精明,久游书观,宜迁阶品,往服厥叙。”
分類:书院学校
《國語辭典》:院长(院長)  拼音:yuàn zhǎng
1.唐代御史拾遗的别称。
2.各公私机构或学校,以院为名者,其最高长官称为「院长」。如:「行政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3.宋时的低阶军官,司缉捕之事。《水浒传》第三八回:「湖南一路,节级都称呼做院长。」
《漢語大詞典》:讲会(講會)
(1).僧侣讲经说法的集会。正法华经·安行品:“唯与讲会而共从事,纵有所説,亦无所著,是为礼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道安:“每讲会法聚,輒罗列尊像,布置幢幡,珠珮迭暉,烟华乱发。”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八·善胄:“通敏易悟,机达为心,预涉讲会,乐详玄极。”
(2). 宋 明 理学家学术论辩的集会,是当时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始于 南宋 吕祖谦 主持的 朱熹 、 陆九渊 进行论战的“鹅湖之会”。 清 朝中叶以后,讲会制度逐渐消失。明史·史孟麟传:“ 孟麟 素砥名节,復与东林讲会,时望益重。” 清 黄宗羲 《陈夔献墓志铭》:“制科盛而人才絀,於是当世之君子立讲会以通其变,其兴起人才,学校反有所不逮。”
《國語辭典》:集贤殿(集賢殿)  拼音:jí xián diàn
唐代设立的文学三馆之一,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等事的官署。原名「集仙殿」,至唐玄宗开元中改称为「集贤殿」。以五品以上为学士,宰相知院事。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旧唐书。卷一○六。列传。李林甫》:「即日林甫代九龄为中书、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
《漢語大詞典》:四书院(四書院)
宋 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 江西 星子 白鹿洞书院、 湖南 善化 岳麓书院、 河南 商丘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 河南 登封 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 宋 王应麟 玉海·宫室·宋朝四书院:“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鏑之阨,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閒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 嵩阳 、 岳麓 、 睢阳 及 白鹿洞 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一说指 白鹿洞 、 石鼓 (在 湖南 衡阳 )、 应天 、 岳麓 四书院。参阅文献通考·学校七
分類:书院江西
《漢語大詞典》:师课(師課)
清 代书院学生,每三个月由官府出题考试一次,称期考,即官课;每月由院长出题考试一次,称月考,即师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每月师课时,也勉强取了两回在十名之内。”
《國語辭典》:应天书院(應天書院)  拼音:yìng tiān shū yuàn
宋代著名书院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商邱县境内。范仲淹曾讲学于此。
《漢語大詞典》:象山书院(象山書院)
古代书院名。故址在今 江西省 贵溪县 西南 象山 。为 南宋 陆九渊 讲学之所。
《国语辞典》:卜舫济(卜舫济)  拼音:bǔ fǎng jì
Francis L. Hawks Pott
人名。(西元1864~1947)美籍传教士。自西元一八八七年来华接掌沪西梵王渡的约翰书院(后改为圣约翰大学),毕生致力于教育工作,任职达六十年,在华逝世。所培植的学生尤擅长英语,形成清末民初外交、政治和语文等人才来源的一大主流,如顾维钧、宋子文、林语堂、曾虚白、严家淦等,皆名重一时之士。卜氏堪称近代百年期间,在华教会学校中,任职时间最久,培植人才最多的一位外国人士。
《国语辞典》:集集镇(集集镇)  拼音:jí jí zhèn
乡镇名。位于南投县。镇内古迹颇多,有明新书院、吴光亮营遗迹等。
《国语辞典》:康德黎  拼音:kāng dé lí
Dr.James Cantlie
人名。(西元1851~1926)英国名医,为国父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时的业师。西元一八九六年国父在伦敦蒙难,幸赖康氏多方营救,始获脱险。著有《孙逸仙与新中国》一书。
《漢語大詞典》:诂经精舍(詁經精舍)
清 代书院。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孤山 。 嘉庆 八年, 阮元 任 浙江 巡抚时创建,教学内容为经史疑义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等。 同治 间, 上海 亦设诂经精舍, 光绪 初并入求志书院。 清 阮元 《西湖诂经精舍记》:“及抚 浙 ,遂以昔日修书之屋五十间,选 两浙 诸生学古者,读书其中,题曰詁经精舍。精舍者, 汉 学生徒所居之名;詁经者,不忘旧业,且勗新知也。”
《國語辭典》:白鹿洞书院(白鹿洞書院)  拼音:bái lù dòng shū yuàn
宋时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江西省星子县北庐山五老峰下。参见「白鹿洞」条。
《國語辭典》:白鹿洞  拼音:bái lù dòng
地名。在江西省星子县北庐山五老峰下。唐贞元中李渤与兄涉,两人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故称为「白鹿洞」。五代南唐升元中在此建学馆,宋咸平五年置书院,后废。南宋朱熹知南康军,重建修复,作为讲学之所,称为「白鹿洞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