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两湖书院(兩湖書院)
清 张之洞 任 湖广 总督时在 湖北 武昌 设立的学校。学生为 湖南 、 湖北 两省生员,课程有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六门。《碑传集补·张之洞》:“比督 楚 ,復创 两湖 书院。”
《漢語大詞典》:丽正书院(麗正書院)
见“ 丽正脩书院 ”。
《漢語大詞典》:丽正修书院(麗正脩書院)
亦作“ 丽正书院 ”。又称集贤殿书院。 唐 始置,为中央掌管刊辑、校理经籍,搜罗遗逸图书,承旨撰集文章的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二:“﹝ 开元 ﹞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脩书院……十二年, 东都 明福门 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脩书院为集贤殿书院。” 宋 戴埴 鼠璞卷上:“今行在内南门名曰 丽正 。本取重离丽正之义。然丽正乃 唐 集贤院名, 张説 谓丽正乃礼乐之司。丽正书院, 开元 五年建,十三年改为集贤院。”亦省称“ 丽正 ”。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圣上崇儒重德,亲自讲论,刊校图书,详延学者,今之丽正,即是圣主礼乐之司。”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文享媚香无忝:“ 张説 擕丽正文章謁友生时,正行宫中,媚香号化楼臺,友生焚以待 説 。”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二:“惟丽正图书之府,盛 开元 礼乐之司。”
《國語辭典》:门馆(門館)  拼音:mén guǎn
1.门客所住的地方。《文选。沈约。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诗》:「廉公失权势,门馆有虚盈。」唐。杜荀鹤 下第投所知诗:「拟离门馆东归去,又恐重来事转疏。」
2.家塾。元。乔吉《金钱记》第二折:「小生自离了此间,又早二年,如今在一个大财主家做门馆。」
3.嫔妃的居处或内寝。《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边让传》:「旦垂精于万机兮,夕回辇于门馆。」
《漢語大詞典》:仙院
指 唐 代的 集贤殿 书院。 唐 开元 十三年,改 集仙殿 为 集贤殿 书院,故有“仙院”之称。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留守巡内至集贤院见寄》诗:“仙院文房隔旧宫,当时盛事尽成空。”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洞学(洞學)
指古代设在名山胜地的书院。 明 陈沂 《游匡庐山记》:“ 南唐 昇元 中建学馆,以 李善道 为洞主,号‘庐山洞学’。 宋 知 江州 事 周述 学徒数千,乞赐九经,从之,洞学益显, 石鼓 、 岳麓 诸学不能也。”《庐山志》卷八引 吴炜 《重修白鹿洞书院记》:“所望上之所以教与下之所以学者,法 朱子 洞学之规。”
《漢語大詞典》:集贤(集賢)
(1).聚集贤人。 唐 张九龄 《集贤殿书院奉敕送学士张说上赐燕序》:“ 集贤殿 者,本 集仙殿 也……遂改‘仙’为‘贤’,去华务实。且有后命,增其学秩。是以集贤之庭,更为论思之室矣。”
(2).集贤殿书院的省称。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城 字 亢宗 ……好学,贫不能得书,乃求入集贤为书写吏,窃官书读之。”
《漢語大詞典》:直学(直學)
官名。 宋 元 时路、府、州、县等书院掌管钱谷者。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下:“ 关子开 ,颇有前辈风。尝为乡校直学。”元史·选举志一:“凡路府州书院,设直学以掌钱穀,从郡守及宪府官试补。”
《國語辭典》:鹅湖(鵝湖)  拼音:é hú
山名。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北,宋儒朱熹、陆九渊,曾会于此,辩论所学多不合。后人于此建书院。
《漢語大詞典》:山主
(1).寺院的住持。景德传灯录·金陵牛头山威禅师:“﹝ 牛头山 慧忠禪师 ﹞受业於 庄严寺 。闻 威禪师 出世,乃往謁之。 威 纔见,曰:‘山主来也。’” 元 王恽 《灵岩寺二十六韵》:“山主留昏宿,官程畏众碞。”
(2).书院的山长。 清 梁章钜 称谓录·书院掌教:“ 台州 守 王华甫 建上蔡书院, 杨楝 为山主。”参见“ 山长 ”。
(3).古代称瑶族首领。参见“ 山王 ”。
(4).占有山地的人。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萧希贤》:“ 希贤 深信不疑,即与山主议价,以百金得之。” 张天翼 《万仞约》:“ 闵贵林 巴结上那些财主们,撺掇着 闵九爷 出面来邀集 万仞冲 一带的山主们,成立了一个‘万仞约’--经理就是 闵贵林 。”
(5).山寨之主。《三侠五义》第九八回:“守汛僂儸听真:俺 欧阳春 前来解围,快快报与你家山主知道。”
《國語辭典》:山长(山長)  拼音:shān zhǎng
1.唐代、五代时对山居讲学的人的敬称。至宋、元时书院设山长,讲学兼领院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历城县请他做历城书院的山长。」《文明小史》第二二回:「本是郎中放的知府,因为办军装的事挂误了,制台为他学问好,请他做个书院的山长。」
2.指隐居的人。宋。陆游 遣兴诗二首之二:「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
《漢語大詞典》:山王
(1). 晋 山涛 和 王戎 的并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作《五君咏》,述竹林七贤,以 山涛 、 王戎 显贵而不予列入。见《宋书·颜延之传》。 唐 李德裕 《仆射相公偶话旧唱和诗凄然怀旧辄献此诗》:“ 延年 如有作,应不用 山 王 。” 宋 梅尧臣 《依韵四和正仲》:“ 嵇 阮 当时无俗虑, 山 王 虽贵亦能陪。” 元 熊与和 《木平饲龙亭次韵方巨山》:“由来清调须吾辈,幸不 山 王 愧五君。”
(2).旧指瑶族头领。 元 无名氏 《招捕总录》:“ 延祐 三年三月, 德庆路 猺 蛮叛,既而令山主 五世禄 、山王 李伯达 招降 圆麻山 猺 人 盘郎梗 、 盘古缀 、 王穷肠 等出官。”
(3).指老虎。《小五义》第六一回:“ 卢珍 説:‘急速找树,不然山王一到,就没处躲避了。’……正説话间,就见那只猛兽走动,蹿山跳涧,直奔前来了。”
(4).指山神。五灯会元·临济宗·护圣居静禅师:“颯颯清风来入室,山王土地暗中忙。”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外扮山神上]……土地何在?[末扮土地上]禀上山王,有何分付?”
(5).佛教语。最高的山。佛说无量寿经卷五:“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 唐 李华 《东都圣禅寺无畏三藏碑》:“灌顶在昔,声闻现今,山王高妙,海月圆深。”
《漢語大詞典》:学正(學正)
(1). 宋 、 元 、 明 、 清 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2).地方学校学官。 宋 元 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 明 清 州学设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 宋 洪迈 《夷坚支甲志·林学正》:“ 王瞻叔 参政帅 闽 ,公言 林 平生行义,不妄取予,使加礼重。 王 访其所止,遣五兵一车,齎钱三万,聘以为学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当初吾在 沂州 做学正,他是童生新进学,家里甚贫,出那拜见钱不起。”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曝书杂记》:“﹝ 钱泰吉 ﹞官 海宁州 学正。”
《漢語大詞典》:资善(資善)
(1).书院名。 宋 时皇太子就学之所。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 大中祥符 八年, 仁宗 封 寿春郡王 ,以 张士逊 、 崔遵度 为友,讲学之所为 资善堂 。此 资善 之名所由始也。自后元良就学所皆曰‘资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 谓 等因请师傅十日一赴 资善堂 ,宾客以下,隻日互陪侍讲,从之。”
(2). 明 代训导太子读书的官员。明史·职官志二:“东宫官属……又置 资德院 资德一人,资善二人。”
《國語辭典》:官课(官課)  拼音:guān kè
政府所徵收的税款。《宋史。卷一八二。食货志下四》:「故私贩不止,而官课益亏。」
《漢語大詞典》:讲院(講院)
(1).讲经的寺院。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义解二·僧照:“及抵 洛阳 ,有命开《法华经》讲,止 法林院 ……以 乾祐 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示灭于讲院。”
(2).指儒学书院。 清 吴伟业 《国学》诗:“松柏曾垂讲院阴, 后湖 烟雨记登临。” 清 焦循 《〈钞双虹堂文集〉序》:“集中有《西湖讲院记》,言尝构讲院於 西湖 陆宣公祠 侧。”
《漢語大詞典》:堂长(堂長)
(1). 宋 书院和州学职事名。 南唐 白鹿洞书院除洞主外,设堂长一员。 宋 承此制,不少书院有堂长,差补进士或贡士一员任职,由官府给牒,为书院职事人。 仁宗 时,有的州学亦设堂长,为学生首领,由州官给牒委任,位在学录之下。
(2).学堂之长。犹后之校长。 蒋维乔 《辛亥革命见闻》:“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通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