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9,分40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下书
自寿
台照
自厚
座前
缄题
俯鉴
家信
远信
大教
道安
书辞
敬礼
缄縢
双鲤鱼
《國語辭典》:下书(下書)  拼音:xià shū
投递书信。《水浒传》第四○回:「昨日下书人已回,妖人宋江教解京师。」《西游记》第二九回:「兄弟,你还不教下书哩!」
《漢語大詞典》:自寿(自壽)
自己保重。国语·楚语下:“夫盈而不偪,憾而不贰者,臣能自寿,不知其他。” 韦昭 注:“寿,保也。”旧时常用作书信套语,意谓自我保重。 宋 王安石 《上郞侍郞书》之二:“伏维以道自寿。”又《与李修撰书》:“未间,良食自寿。”
《國語辭典》:台照(臺照)  拼音:tái zhào
书信中请对方观览的敬词。
《漢語大詞典》:自厚
(1).意谓重于自责。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仁义法:“凡此六者,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於外,此之谓也。”《后汉书·陈忠传》:“陛下每引灾自厚,不责臣司,臣司狃恩,莫以为负。” 宋 叶适 《〈龙川集〉序》:“ 同甫 为德不为怨,自厚而薄责人,则疑若以为有罪焉可矣。”
(2).犹自重。书信套语,意谓善自珍重。 宋 张载 《与赵大观书》:“末由前拜,恭惟尊所闻,力所逮,淑爱自厚,以需大者之来,不胜切切。” 宋 叶适 《与黄岩林元秀书》:“餘祝自厚不宣。” 宋 陈亮 《与吕伯恭正字书》:“承教邈未有日,所冀强饭自厚。”
《國語辭典》:座前  拼音:zuò qián
书牍中对尊长的敬称。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身卑致书于宗属近戚,必曰座前,降几前之一等。案座者,坐于床也,言卑末之使,不当授受,置其书于所座床之前,俟隙而发,不敢直进之意。」
《高级汉语词典》:缄题
信函的封端
《漢語大詞典》:俯鉴(俯鑒)
(1).低头照视。 宋 苏轼 《归来引送王子立归筠州》:“乱清 淮 而俯鉴兮,惊昔容之是非。”
(2).下察。书信或公文中敬词。 唐 杜牧 《上盐铁裴侍郎书》:“伏惟俯鉴微衷,不赐罪责。”
《國語辭典》:家信  拼音:jiā xìn
1.家属往来的书信。《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有紧急家信报知,候相公半日了。」《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伯伯大老爷在高要带了家信来。」也作「家书」。
2.家中的信使。《北史。卷七○。刘璠传》:「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
《漢語大詞典》:远信(遠信)
远方的书信、消息。 唐 元稹 《哭女樊四十韵》:“解怪还家晚,长将远信呈。” 宋 苏轼 《和丙辰岁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穫》:“跨海得远信,冰盘鸣玉哀。” 明 冯梦龙 《洒雪堂·兰房话别》:“纔得旧愁平,新来险梦增,听堂前远信堪惊,怕唤人归嫌杜宇。”
《漢語大詞典》:大教
(1).重要的教导和训戒。礼记·乐记:“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肆意芳讯,大教克明。”
(2).尊称别人的教言。与人接谈或书信中所用的套语。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一路问来,果然问着,今幸得接大教。” 陈启泰 《致缪荃孙书》:“辱大教,存注甚厚,且诵且荷。”
(3).指佛教。 晋 无名氏 《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初是大教流行 江 东,经卷未备,禪法无闻,律藏多闕。”
即南交。指南方边远地带。大戴礼记·五帝德:“南抚 交阯 大教。” 俞樾 诸子平议·大戴礼记二:“大教即大交也。《通鑑》前编引《书大传》,‘中祀大郊’与‘秋祀柳穀’、‘冬祀幽都’对文, 郑 注曰:南交称大交。曰:宅南交。然则大交为南方之地,犹柳穀为西方之地,幽都为北方之地也。此作大教者,‘教’与‘交’声近。”参见“ 南交 ”。
《漢語大詞典》:南交
指 交趾 。古地区名,泛指 五岭 以南。因地处南方,故称。书·尧典:“申命 羲叔 ,宅 南交 。” 蔡沉 传:“ 南交 ,南方 交趾 之地。” 孙星衍 疏引墨子·节用篇:“昔者 尧 治天下,南抚 交趾 ,北降 幽都 。”一说谓太阳由北向南转移之处。见《书·尧典》:“宅南交” 孔 传。
《國語辭典》:道安  拼音:dào ān
东晋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魏。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县境内)人。早年出家,因形貌黑丑,不为剃度师所重视,后受知于佛图澄,曾代佛图澄说法,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佛图澄死后才离开邺都,而下襄阳,创檀溪寺,斋讲不倦,成为当时佛教界的典范。孝武帝太元四年苻坚攻下襄阳,延请道安住长安,这时他已六十七岁。在长安七、八年间,领导翻译讲经说法。他在佛法中,以《般若学》用功最力,在当时是最接近般若义的一家。著有《光赞析中解》、《放光般若析疑准》、《空性论》等。其中尤以综理众经目录、对了解译经史的贡献最大。主张僧侣应以释为姓,也获得后世僧众的遵循。
《漢語大詞典》:书辞(書辭)
(1).亦作“ 书词 ”。书信。汉书·司马迁传:“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彊委重焉,其何説之辞!於是譔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2).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是以 淮南 有英才, 武帝 使 相如 视草; 陇右 多文士, 光武 加意於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
分類:文辞书信
《國語辭典》:敬礼(敬禮)  拼音:jìng lǐ
1.行礼。《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此人乃公平日所折节敬礼者,何故忘之?」
2.送人的礼物。如;「老师,这是我们全班同学的敬礼,请务必收下。」
3.书信中的致敬用语。通常用于结尾处。
《漢語大詞典》:缄縢(緘縢)
(1).绳索。庄子·胠箧:“将为胠篋探囊发匱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 郭象 注:“缄、縢,皆绳也。” 唐 柳宗元 《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縢,或实俎豆。” 清 戴名世 《钱神问对》:“且又摄其缄縢,固其扃鐍。”
(2).封固。后汉书·酷吏传·阳球:“诸奢饰之物,皆各缄縢,不敢陈设。” 宋 王禹偁 《茶园十二韵》:“缄縢防远道,进献趁头番。” 清 钱谦益 《太常寺少卿赐谥鹿公墓志铭》:“权自外操,不至如帑金之缄縢不可问。”
(3).指缄封之书信。 宋 曾巩 《与北京韩侍中启》之一:“恨无羽翼之飞驰,与操几杖;欲以缄縢之託寓,聊布腹心。”
《国语辞典》:双鲤鱼(双鲤鱼)  拼音:shuāng lǐ yú
语本《乐府诗集。卷三八。相和歌辞十三。古辞。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古人常将书信结成双鲤形或将书信夹在鲤鱼形的木板中寄出,故以双鲤鱼为书信的代称。简称为「双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