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5典故 1词典 4
典故
乡曲无如齿
 

《孟子注疏》卷四上〈公孙丑章句下〉~72~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礼记注疏》卷十三〈王制〉~256~
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移之郊。如初礼。不变。移之遂。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唐·孔颖达疏:「于乡学习此乡饮酒之礼,令老者居上,故云上齿。欲使不帅教之人观其上功自励为功。观其上齿,则知尊敬长老。」
《國語辭典》:乡曲(鄉曲)  拼音:xiāng qū
1.乡野偏僻的地方。《庄子。胠箧》:「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2.比喻家乡。唐。白居易 种桃杏诗:「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分类字锦》:义著乡曲(义著乡曲)
南史沈麟士传养兄孤子义著乡曲
《高级汉语词典》:武断乡曲
以威势主断曲直
《国语辞典》:乡曲之誉(乡曲之誉)  拼音:xiāng qū zhī yù
乡里的赞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少负不羁之行,长无乡曲之誉。」《晋书。卷八五。诸葛长民传》:「有文武干用,然不持行检,无乡曲之誉。」
分类:乡里赞誉
《漢語大詞典》:齿德(齒德)
(1).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后用“齿德”指年龄与德行。 宋 魏了翁 古今考:“满千钱者升之堂上,不则退之堂下,惟商财贿,毋问齿德。” 明许自昌《水浒记·投胶》:“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齿德皆尊。”
(2).年高德劭。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锺馗图:“予视先生犹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齿德自居。” 清 方苞 《万季野墓表》:“惟余不与,而 季野 独降齿德而与余交。”
(3).指年高德劭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桓 命於邻党中,招二三齿德来。”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