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易俗移风(易俗移風)  拼音:yì sú yí fēng
改良社会风俗习惯。参见「移风易俗」条。《南史。卷七一。儒林传。序》:「时荀顗、挚虞之徒,虽议创制,未有能易俗移风者也。」《清史稿。卷二九一。刘师恕传》:「尔等不能端本澄源,躬先表率,而望秉铎司教之官,家喻户晓,易俗移风,所谓逐末而忘其本也。」
《國語辭典》:移风易俗(移風易俗)  拼音:yí fēng yì sú
转移风气,改良习俗。《孝经。广要道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乐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也作「风移俗变」、「风移俗改」、「风移俗易」、「易俗移风」。
《漢語大詞典》:佣俗(傭俗)
(1).平庸鄙俗。荀子·非相:“故君子之於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
(2).指平庸鄙俗的人。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鶯鶯:“﹝ 文君 贾午 ﹞所归得人,青史标其令德,注在篇章,使后人继其所为,免委身于佣俗。”
(3).平常的习俗。荀子·王制:“立身则从佣俗,事行则遵佣故,进退贵贱则举佣士。”
《漢語大詞典》:迎茅娘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冥婚习俗。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蛮俗·迎茅娘:“ 钦 廉 ,子未娶而死,则束茅为妇於郊,备鼓乐迎归,而以合葬,谓之迎茅娘。”
《漢語大詞典》:拖亲(拖親)
亦作“拕亲”。 旧时瑶族的一种婚娶习俗。 宋 朱辅 溪蛮丛笑:“山猺婚娶,媒聘以铜与盐,至端午约与坡上,相携而归,名拕亲。”
《漢語大詞典》:文明结婚(文明結婚)
旧时称不依旧习俗的新式结婚。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对于这意见, 金小姐 认为可行, 焕之 也就表示同意,于是决定用‘文明结婚’的仪式。”
《國語辭典》:文身断发(文身斷髮)  拼音:wén shēn duàn fǎ
古代吴、越一带野蛮的风俗。《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也作「断发文身」。
《漢語大詞典》:踏百草
亦作“蹋百草”。 旧时一种禳灾习俗。传说踩踏百草露水,可以祛毒去热。《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江陵乐三》:“阳春二三月,相将蹋百草。”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荆 楚 人并蹋百草。”按,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斗百草》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
《漢語大詞典》:跳布札
喇嘛教习俗,在宗教节日里喇嘛装扮成神佛魔鬼等,诵经跳舞,据说是为了驱除邪气。也叫打鬼或跳神。布札,藏语恶鬼。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喇嘛﹞其演法则有跳布札、放乌卜藏诸技。”
《國語辭典》:跳灶王  拼音:tiào zào wáng
一种民俗活动。民间相传每年的阴历十二月廿四日,是灶神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禀报家家户户功过的日子,因此,要请人来家里跳灶王,藉以驱邪祟,同时讨好灶王,保佑来年赐福。后来多由乞丐为之。《土风录。卷一。跳灶王》:「腊月丐户装钟馗、灶神到人家乞钱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曰跳灶王。」
《漢語大詞典》:跳钟逵(跳鍾馗)
旧时民间一种习俗。 清 顾禄 清嘉录·跳锺馗:“丐者衣坏甲胄,装 钟馗 ,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
分類:民间习俗
《漢語大詞典》:移风平俗(移風平俗)
转变风气,整顿习俗。吕氏春秋·侈乐:“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
《國語辭典》:移风易俗(移風易俗)  拼音:yí fēng yì sú
转移风气,改良习俗。《孝经。广要道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乐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也作「风移俗变」、「风移俗改」、「风移俗易」、「易俗移风」。
《漢語大詞典》:移风振俗(移風振俗)
改变风气,振兴习俗。新唐书·刘祥道传:“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
《國語辭典》:咬秋  拼音:yǎo qiū
立秋日食瓜的习俗。清。张焘《津门杂记。卷上。岁时风俗》:「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漢語大詞典》:野云戏(野雲戲)
大傩的别称。古代习俗,年终驱逐疫鬼的仪式。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世俗,岁将除,乡人相率为儺,俚语谓之打野胡。按论语:‘乡人儺,朝服立於阼阶。’注:‘大儺驱逐疫鬼也。’亦呼‘野云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