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91,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义兵
仗义
思义
情义
奥义
重义
义同
二义
守义
第一义
分义
义门
保义
义役
义军
《國語辭典》:义兵(義兵)  拼音:yì bīng
1.仗义兴起,除暴救民的兵。《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三国演义》第五回:「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也作「义军」。
2.泛称自备器械,不支领官俸,团结自卫的义务兵。南宋初最盛。《宋史。卷一九○。兵志四》:「河北东、陕西有义勇,麟州有义兵。」
《國語辭典》:仗义(仗義)  拼音:zhàng yì
秉持公理正义。《汉书。卷四八。贾谊传》:「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明。屠隆《彩毫记》第四出:「此间有一个李相公仗义,专一怜贫恤苦。」《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自己不肯施仁仗义,及见他人做了好事,反又攧唇簸嘴。」
《漢語大詞典》:思义(思義)
(1).想着道义。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左传·昭公十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
(2).思辨能力。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 淳于智 ﹞性深沉,有思义。”
(3).研求要旨,探究大义。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五:“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國語辭典》:情义(情義)  拼音:qíng yì
1.人情与义理。《隋书。卷八四。北狄列传。突厥》:「两境虽殊,情义是一。」
2.情谊道义。宋。苏轼〈杭州故人信至齐安〉诗:「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红楼梦》第一○○回:「他既无情义,问他作什么!」
《國語辭典》:奥义(奧義)  拼音:ào yì
精湛深奥的义理。《文选。孔安国。尚书序》:「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宋史。卷四三四。儒林传四。蔡元定传》:「古书奇辞奥义,人所不晓者,一过目辄解。」
《漢語大詞典》:重义(重義)
(1).谓以道义为重。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 明 何景明 《放歌行》:“自昔慕豪胜,重义还轻身。”
(2).谓看重义气。 明 何景明 《怀旧吟赠阮世隆》:“知君重义多豪游,满门宾客为我留。”
《韵府拾遗 东韵》:义同(义同)
物理志礼者履也律也义同而名异
分类:义同
《漢語大詞典》:二义(二義)
(1).犹言次等、二流。 明 李贽 《杂说》:“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二义矣。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
(2).指另外的意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凡双声叠韵之字,皆无二义。”
《漢語大詞典》:守义(守義)
(1).犹守节,守贞。诗·鄘风·柏舟序:“ 卫 世子 共伯 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 孔颖达 疏:“夫死不嫁,是夫妻之义也。” 宋 陈亮 《喻夫人王氏改葬墓志铭》:“ 夏卿 四子。次子 大方 早夭,其孤 遐老 又夭,妇 陈氏 守义不去,以 檜老 为嗣。”
(2).坚守道义。史记·蒙恬列传:“今臣将兵三十餘万,身虽囚繫,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唐 韩愈 《答胡生书》:“生远客,怀道守义,非其人不交,得无病乎!” 清 孙鼎臣 《与郭筠仙书》:“自兵兴以来,贼蹂躪半天下。守土之吏,行间之士,与夫团结乡兵,州县之豪儁,下至匹夫匹妇,执节守义,临难不苟免者,所在而是。”
《國語辭典》:第一义(第一義)  拼音:dì yī yì
1.最初、最重要的事理。
2.佛教上指深奥而无出其右的妙理。为圣者所觉悟的真实。参见「二谛」条。《中论》卷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國語辭典》:分义(分義)  拼音:fèn yì
情分、亲情。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他是个老人家多背悔,大人须有才智,外人行白打了犹当罪,可不俺关亲人绝分义。」也作「义分」。
《國語辭典》:义门(義門)  拼音:yì mén
崇尚孝义的家族。《新唐书。卷一九五。孝友列传。裴敬彝》:「兄弟八人皆为名孝,诏表门阙,世谓『义门裴氏』。」
《國語辭典》:保义(保義)  拼音:bǎo yì
1.仗义保护。《书经。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义王家。」《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膺受多福,保义子孙。」
2.官中人物或仆隶。宋。曾慥《高斋漫录》:「近年贵人仆隶,以仆射、司徒为卑小,则称保义,又或称大夫也。」宋。洪迈《夷坚甲志。卷一二。雷震石保义》:「又入数家,询巡辖递铺石保义所在。」
3.对技艺人的称呼。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小说讲经史》:「且小说名『银字儿』,……有谭淡子、翁二郎、雍燕、王保义。」元。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小说:徐保义、汪保义。」
《國語辭典》:义役(義役)  拼音:yì yì
宋孝宗时,谢谔所建议的助役法。人民依照贫富,出田谷助役,不愿者乃行差役,诏行诸路,民以为便。《宋史。卷三八九。谢谔传》:「谔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诏行其法于诸路,民以为便。」
分類:徭役
《國語辭典》:义军(義軍)  拼音:yì jūn
仗义兴起,以除暴安良为目的的军队。元。张国宾《薛仁贵。楔子》:「打听的绛州出其黄榜,招聚义军好汉,我有心待投义军去。」也作「义兵」、「义旗」、「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