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贡士(貢士)  拼音:gòng shì
科举会试及第,但未经殿试的读书人。
《國語辭典》:贡举(貢舉)  拼音:gòng jǔ
旧时拔举人才的方法。古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且民间又有乡举里选之制,二者皆是取士之法,后合「贡」「举」之名,称为「贡举」。
《國語辭典》:明法  拼音:míng fǎ
1.申明法令。《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帝临位,作制明法。」,参见「明法审令」条。
2.自然的规律。《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3.明的法令。《汉书。卷五二。窦田灌韩传。韩安国》:「今大王列在诸侯,訹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
《漢語大詞典》:免解
宋 承 五代 后唐 制,举人获准不经解试(荐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试,称“免解”。宋史·选举志三:“旧,太学遇覃恩无免解法, 孝宗 始创行之。”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十岁以下﹞若能通五经以上,则可以州官荐入於朝廷,而必送中书省覆试,中,则可免解。”
《漢語大詞典》:公荐(公薦)
宋 代台阁近臣推荐贡举人,谓之“公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故事,每岁知贡举官将赴贡院,臺阁近臣得荐抱才艺者,号曰公荐。”
《國語辭典》:行卷  拼音:xíng juàn
古代应试者于考前将自己的诗文写于卷轴内,呈给达官贵人冀求延誉介绍。唐。李商隐〈与陶进士书〉:「文尚不复作,况复能学人行卷耶?」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三。李播》:「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及第时行卷也。』」
《國語辭典》:发解(發解)  拼音:fā jiè
唐宋时,凡应贡举者,由所在州县解送至京,称为「发解」。明清称乡试考上举人为「发解」。《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二十三岁发解,连科及第。」《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自高先生发解之后,小弟奔走四方,却不曾到京师一晤。」
《漢語大詞典》:文解
(1).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之类。科举乡试中式称举人,考中举人即由地方官给予文解发解入京,参加中央考试。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九:“戊申,詔选人文解不合式样,罪在发解官吏,举人落第,次年免取文解。”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郡县主婿官:“本朝宗室袒免亲女出嫁,如婿係白身人,得文解者为将仕郎,否则,承节、承信郎。”文献通考·选举三:“工部侍郎 任赞 奏请诸色举人,不是家在远方水陵隔越者,逐处选宾从官僚中艺学精博一人,各於本贯,一例分明,比试,如非通赡,不许妄给文解。”
(2).公文。《元典章·兵部四·申台文字重封入递》:“各道遇有申臺文解,须要如法重封,入递转送。”《元典章·礼部一·表章主官校勘》:“校勘无差,具解进呈,仍於文解上开写撰文校勘官吏及复匣锁钥备细申呈。”
《漢語大詞典》:一榜
(1).全榜,指科考录取的全部名单。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 太宗 即位, 齐贤 ( 张齐贤 )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有旨:一榜尽除京官通判。”
(2).即乙榜。指举人出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本是个一榜,由拣选知县,在 法兰西 打仗那年, 广西 边防上得了一个保举,过了同知直隶州班,指省到了 湖北 。”
《國語辭典》:反噬  拼音:fǎn shì
1.反咬一口。比喻谋害有恩于己的人,恩将仇报。《新唐书。卷一九三。忠义列传下。蔡廷玉》:「一曰赵、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
2.犯罪者诬告检举人为同谋。如:「检举他,你若没十成十的把握,小心被他反噬一口。」
《國語辭典》:会元(會元)  拼音:huì yuán
1.科举时会试考取第一名的人。《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缘》:「得唐寅甚喜,许以会元。」《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如今就把一个会元,撇在地下,我也无心去拾他了。」
2.总要、汇要。多用于书名。如《五灯会元》。
《國語辭典》:秋试(秋試)  拼音:qiū shì
科举时代在秋季举行的乡试。也称为「秋闱」。
《國語辭典》:取解  拼音:qǔ jiě
唐宋科举制度,选送士子应试进士第,称为「取解」。《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欧阳文忠公年十七,随州取解,以落官韵而不收。」
《國語辭典》:正途  拼音:zhèng tú
1.正道。如:「舍正途而不由。」
2.旧称文官由科甲出身,武职由行伍出身者。《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老先生抱负大才,要从正途出身,不屑这徵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及至他批了出来,底下人的命,也是什么正途出身,封疆开府。」
《漢語大詞典》:德举(德舉)
犹善行,美善的措施。谓以贤德为标准荐举人才。 南朝 梁 任昉 《为褚咨议蓁让代兄袭封表》:“若使 賁 高 延陵 之风,臣忘 子臧 之节,是废德举,岂曰能贤。”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 杨伯峻 注:“ 穆公 之意,盖以让国是德, 宣公 以国让於己,己亦让位於人,是光昭先君之德举。己不让,则是废弃此德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