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毋意
不主观臆断。《论语·子罕》:“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何晏 集解:“以道为度,故不任意也。”
《國語辭典》:臆见(臆見)  拼音:yì jiàn
个人主观的见解。《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传二。戚学标传》:「其部居错杂分合,类出臆见。」
《國語辭典》:臆断(臆斷)  拼音:yì duàn
凭一己的臆测作主观的判断。《抱朴子。内篇。微旨》:「世人信其臆断,仗其短见,自谓所度,事无差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
《漢語大詞典》:臆决(臆決)
(1).主观地决断。 唐 韩愈 《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传赞:“名治春秋,摭詘三家,不本所承,自用名学,凭私臆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乙卯闯宫:“今日事何等重大,而诸公以西曹郎吏,擅自臆决,其远典制多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某至此亦穷于术,未敢臆决,愿两君自慎之。”
(2).主观的决断。 宋 曾巩 《洪范传》:“执小而量大,用一而齐万,信臆决而疑经,不知其不可,亦可谓惑矣。”
《國語辭典》:主观(主觀)  拼音:zhǔ guān
1.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事物,不求符合实际状况。如:「凡事应从不同角度审视,以免流于主观。」
2.属于认识的主体。相对于「客观」而言。
《漢語大詞典》:心治
谓不用法度,而凭主观意愿治理政事。《楚辞·九章·惜往日》:“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韩非子·用人:“释法术而心治, 尧 不能正一国。”
《漢語大詞典》:意断(意斷)
主观武断。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序:“道士渊博洽闻者寡,而意断者众。”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同昧其本而竞谈其末,犹未识辰纬而意断南北。”
分類:主观武断
《國語辭典》:想当然(想當然)  拼音:xiǎng dāng rán
推测、猜想必定是如此。如:「很多想当然的说法,未必真确。」
《國語辭典》:偏偏  拼音:piān piān
1.与事实、愿望或客观情况相反。如:「本以为这次一定能相见,偏偏临时又有工作。」《文明小史》第二○回:「偏偏你们要走了,我的事又无指望了。」
2.单单、只有。如:「每个人都收到了礼物,偏偏就我没有。」《文明小史》第一回:「不上半年,偏偏出了这个缺,题本上去,又蒙圣上洪恩,著他补授。」
《漢語大詞典》:私臆
个人的主观猜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辅臣掌都察院:“ 张寅 即妖贼 李福达 ,人人知之……虽 永嘉 以一时私臆,且邀上命,刻《钦明大狱録》以钳天下,而是非终不可灭。” 清 徐芳 《〈书影〉序》:“﹝吾﹞可听其荒略失据以私臆袒而左右之乎?” 章炳麟 《吊伊藤博文赋》:“遗华袞之褒荣兮,亦一家之私臆。”
《國語辭典》:客观(客觀)  拼音:kè guān
1.外观。表现在外的威仪风范。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九。李特雄寿势志》:「毋冉贱,雄妻任养为子,少攻学问,有客观。」
2.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加上个人意见。如:「既然是为人调解纷争,就要保有客观的立场。」
3.独立于意识或精神而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如:「人类想要改变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恐怕是办不到的。」
《漢語大詞典》:臆中
犹言主观想象。 汉 王充 论衡·案书:“ 子长 少臆中之説, 子云 无世俗之论。”
猜中。 明 谢应芳 《辨惑论·禄命》:“禄命之书,虽或臆中,何足信哉!”
《國語辭典》:臆造  拼音:yì zào
仅凭想像制造。清。袁枚《随园随笔。摘注论语》:「汉人注疏,好臆造典故。」《清史稿。卷一四○。兵志一一》:「两年以前所造,系快利枪,乃制造局臆造之式,亦不甚合用。」
《漢語大詞典》:臆想
主观想象。 郭沫若 《人类的前途有无限的光明》:“ 达·芬奇 拒绝从宗教出发的一切独断的臆想,而只从科学的实证和理性的思考中去追求真实的知识。” 唐弢 《论作家与群众结合》:“这不是指 张进德 这个人物没有一点实际生活的根据,而是说这种根据,读者凭自己的臆想也可以达到。” 丁玲 《韦护》第二章八:“ 珊珊 说不出的难过,这局面真不是她能臆想的。” 秦牧 《花城·社稷坛抒情》:“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
《漢語大詞典》:臆出
主观所出。 宋 欧阳修 《春秋论》下:“难者曰:‘三子之説,非其臆出也,其得於所传如此。’”
分類:主观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