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后景(後景)  拼音:hòu jǐng
1.各种画面上衬托主体的景物。
2.指戏剧舞台上后墙的布景。
3.影响人、事、物发展的历史或现实环境。如:「这是一部以对日抗战为后景的爱情小说。」
《漢語大詞典》:余气(餘氣)
(1).残馀未尽的邪旧之气。管子·侈靡:“餘气之潜然而动,爱气之潜然而哀,胡得而治动?” 尹知章 注:“灾之餘气,潜然发动。”
(2).谓留下一点儿气息。晋书·宣帝纪:“会 河南 尹 李胜 将莅 荆州 ,来候帝。帝诈疾篤…… 胜 退告 爽 ( 曹爽 )曰:‘ 司马公 尸居餘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
(3).气的非主体部分。晋书·天文志上:“又案《河》《洛》之文,皆云水火者,阴阳之餘气也。夫言餘气,则不能生日月可知也。”
(4).谓风气的末流;影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中朝贵玄, 江 左称盛,因谈餘气,流成文体。”
(5).馀剩的可供营养的物质。 清 方以智 物理小识·医药:“兔丝寄生在木上分餘气者,茯苓、豕苓、雷丸、桓檀皆在下而分餘气者也。”
《國語辭典》:山水画(山水畫)  拼音:shān shuǐ huà
中国绘画的一种表现类别,起于隋朝,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以各式的皴法与远近法,表现独特的山石纹理与空间感。简称为「山水」。
《國語辭典》:民法  拼音:mín fǎ
规范私人间一般社会生活的主要法律,为人民权利义务的准绳。
《国语辞典》:国代(国代)  拼音:guó dài
国大代表的缩称。为组织国民大会的主体。参见「国大代表」条。
《國語辭典》:背景  拼音:bèi jǐng
1.图画、摄影中衬托主体的景物。如:「背景太亮,照片容易曝光过度。」
2.戏剧舞台上的布景。如:「这出短剧只换了两次背景就演完了。」
3.比喻可作倚靠的人物或势力。如:「人事背景」。
4.对事物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如:「历史背景」、「时代背景」。
《漢語大詞典》:树干(樹榦)
见“ 树干 ”。 树的主体部分;树身。
《漢語大詞典》:施事
(1).行事。史记·太史公自序:“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2).语法上指动作的主体,也就是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的人或事物。如“作家写文章”的“作家”、“麦苗长高了”的“麦苗”。
《國語辭典》:绪馀(緒餘)  拼音:xù yú
剩馀、多馀。多指学问、礼义、道德。《庄子。让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
《漢語大詞典》:配主
(1).指女主人。易·丰:“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高亨 注:“配,借字,妃本字。配主,盖谓女主人也。”
(2).对事物主体的配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理资配主,辞忌失朋。”
《漢語大詞典》:纲柄(綱柄)
犹主体,根本。海内十洲记·聚窟洲:“ 崑崙 ……此乃天地之根纽,万度之纲柄矣。”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谓王者万机,必躬亲而无倦,总擥纲柄,博延俊髦,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分類:主体根本
《國語辭典》:骨子  拼音:gǔ zi
1.物体的支柱。《红楼梦》第三一回:「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将骨子跌折。」
2.要点。《朱子语类。卷八○。纲领》:「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
3.还是、尚自。也作「兀自」。
《國語辭典》:主题(主題)  拼音:zhǔ tí
1.主要论点。如:「今天开会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2.文艺作品中所欲表现的中心思想。如:「主题明朗」、「主题正确」。
3.音乐上指乐曲中显著而富有特色的主要旋律,为一乐曲的核心,亦为乐曲发展的要素。有些大型作品会包含数个主题,而有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等之分。theme中译名。
《國語辭典》:正屋  拼音:zhèng wū
传统合院建筑中,位置在正中间的主要房屋。《儒林外史》第六回:「媳妇住著正屋,婆婆倒住著厢房,天地世间,也没有这个道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原来一排的三间正屋,两面厢房,西面另有一大间是厨房。」
《漢語大詞典》:主句
即句子的主体,能单独使用或出现的句子
指在转换生成语法中,包含有成分句的句子。与传统语法中的主要从句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