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0,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40  41  42  4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脉口
脑疽
内陷
木斛
癃闭
祛湿
桑白皮
热厥
疟渴
脐风
近血
绞肠痧
解表
火证
厥证
《漢語大詞典》:脉口(脈口)
中医切脉部位名。灵枢经·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餘不足,平与不平。” 马莳 注:“右手寸部曰脉口,左手寸部曰人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肾气有时閒浊,在太阴脉口而希,是水气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气口者,营气之口,亦宗气之口也,一曰寸口,一曰脉口。”
分類:中医切脉
《漢語大詞典》:脑疽(腦疽)
中医病名。生于脑后项部的有头疽。正对口者,俗称“对口”。偏于一侧者俗称“偏对口”。多由湿热交蒸或五脏蕴毒所致,症状多见灼热肿痛,颜色鲜红。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你母亲患脑疽疮身死。”参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脑疽》
《漢語大詞典》:内陷
中医学名词。凡温热病邪不从外解,深入脏腑,或疮疡病毒不外泄,反向内攻,从而出现高热,烦躁、神昏、惊厥等症状者,称为“内陷”。《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见点证治》“已出復隐谓之陷”注:“痘已见点,復隐藏不见者,谓之毒气内陷也。”
《漢語大詞典》:木斛
(1).草名。中医可入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九·石斛﹝集解﹞引 陶弘景 曰:“其生櫟木上者,名木斛。其茎至虚,长大而色浅,不入丸散,惟可为酒渍煮之用。俗方最以补虚,疗脚膝。”
(2).木制的量器。《清会典事例·户部·升斗斛》:“又定:工部铸铁斛二张,一存户部,一放仓场侍郎。再造木斛十二张,颁发各省。”
《國語辭典》:癃闭(癃閉)  拼音:lóng bì
中医称小便不通、不顺畅为「癃闭」。
《漢語大詞典》:癃閟
大小便不通。《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癃閟,邪伤肾也。” 王冰 注:“癃,小便不通;閟,大便乾涩不利也。”一本作一本作“癃闭”。参见。参见“癃闭”。
《漢語大詞典》:祛湿(祛濕)
中医学用语。消除湿邪的统称。分化湿、利湿、燥湿等法。
《國語辭典》:桑白皮  拼音:sāng bái pí
桑树的内层根皮。白色,可入药,具有治疗水肿、咳嗽、袪痰等的功效。
《漢語大詞典》:桑白皮线(桑白皮線)
以桑白皮纤维制成的线。缝合伤口用。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孝行:“邑人 俞浩斋 闻而过其家,视 良吉 胸间疮裂几五寸,气腾出,痛莫能言, 俞 为纳其心,以桑白皮线缝合,未及期月,已无恙矣!”参见“ 桑根线 ”。
《漢語大詞典》:热厥(熱厥)
中医病名。因受邪热,阻碍阳气流通,而使手足逆冷的病。《素问·厥论》:“阴气衰於下,则为热厥。”
《漢語大詞典》:疟渴(瘧渴)
中医谓暑疟壮热烦渴。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痟飢夏尤甚,疟渴秋更数。”
分類:中医
《國語辭典》:脐风(臍風)  拼音:qí fēng
病名。指新生儿的破伤风。因用不洁的器具切断脐带,或是脐带脱落过早,伤口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有牙关紧闭、痉挛等症状,严重时则导致脸部发青、呼吸急促。
《漢語大詞典》:近血
中医指先血后便的病症。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一·下血:“便前为近血,便后为远血。”《医宗金鉴·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十二》:“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
分類:中医病症
《國語辭典》:绞肠痧(絞腸痧)  拼音:jiǎo cháng shā
中医指患者腹中绞痛,吐不出泻不出的疾病。多由饮食不洁引起胃肠闭塞所造成。也称为「乾霍乱」。
《漢語大詞典》:解表
中医称服药而使病人出汗去风退热。 唐 李翱 《杂著·来南录》:“戊戌,予病寒,饮葱酒以解表。” 唐 陆龟蒙 《幽居赋》:“艺合欢求解表之力,饵陟釐明攻冷之惩。”
《漢語大詞典》:火证(火證)
中医指危急的病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疔疮》“五臟皆可发疔疮”注:“夫疔疮者,乃火证也。迅速之病,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若一时失治,立判存亡。”
《漢語大詞典》:厥证(厥證)
中医学病症名。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逾时苏醒的病症。有以六经脉形症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见《素问·厥论》。又有暴厥、寒厥、热厥、尸厥、薄厥、煎厥等名称。见《素问·厥论》,又《大奇论》,又《生气通天论》等篇。也指四肢寒冷。见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后来又有痰厥、食厥、气厥、血厥、蛔厥、暑厥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