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0,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经闭
点刺
盗汗
地榆
瘅疟
疔疮
冬灰
对口
赤芍
赤带
搐鼻
火眼
火针
会气
感传
《国语辞典》:经闭(经闭)  拼音:jīng bì
中医上指应有月经的妇女连续三个月以上月经不通。
《国语辞典》:点刺(点刺)  拼音:diǎn cì
一种中医针灸疗法上针刺的手法。是以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用拇指、食指握针柄,中指紧贴针尖上部约一分左右处,迅速刺入皮下浅层静脉,立即出针,然后挤压出数滴血液的方法。一般多用三棱针,针刺部位以手指或足趾端耳尖委中穴及太阳穴等为最常用。
《國語辭典》:盗汗(盜汗)  拼音:dào hàn
一种不自觉流汗的症状。大多是因阴虚内热,或情绪紧张迫汗而出的结果。
分類:中医病症
《漢語大詞典》:地榆
药用植物。中医以根入药,性微寒,功能凉血、止血。主治便血、血痢和妇女带下、血崩等。太平御览卷一千引《神农本草经》:“地榆苦寒,主消酒,生 冤句 。”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志怪:“五加一名金盐,地榆一名玉豉。”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地榆
《國語辭典》:瘅疟(癉瘧)  拼音:dān nüè
中医上指一种疟疾。其主要症状为发高烧、不打寒颤、胸闷烦燥、口渴、呕吐等。
《國語辭典》:疔疮(疔瘡)  拼音:dīng chuāng
毛囊汗腺等处疼痛肿硬的泛称。《金瓶梅》第二三回:「小的但有一字欺心,到明明不逢好死,一个毛孔儿里生下一个疔疮!」
《漢語大詞典》:冬灰
(1).占冬至节的葭灰。葭即芦苇。古人将芦苇膜烧成灰放入不同的律管中以占节候,某律管中葭灰飞出,即知某节候到。冬至节到,则相应之黄钟律管内的葭灰飞动。《初学记》卷二八引 南朝 梁简文帝 《梅花赋》:“层城之宫,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光分影杂,条繁干通,寒圭变节,冬灰徙筩,并皆枯悴,色落摧风。”
(2).指冬天烧成的草木灰。中医入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土·冬灰:“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专指作蒿藜之灰,亦未必然。原本一名藜灰,生方谷川泽,殊为不通。此灰即不当言川泽,又岂独方谷乃有耶?今人以灰淋汁,取礆浣衣发麫令晳,治疮蚀恶肉,浸蓝靛染青色。”
《國語辭典》:对口(對口)  拼音:duì kǒu
1.嘴与嘴相对。形容讲话时靠得很近。汉。王充《论衡。解除》:「胡越之人,耳口相类,心意相似,对口交耳而谈,尚不相解。」
2.口角、争执。《平妖传》第五回:「婆子道:『你两个休对口,到天明我自有个计较。』」
3.一种曲艺表演方式。指两个人互相答对或演唱。如:「对口相声」、「对口快板」。
4.指双方在工作内容和性质能相一致。如:「工作对口」。
《漢語大詞典》:赤芍
根皮为淡褐色的芍药,中医入药,有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
《國語辭典》:赤带(赤帶)  拼音:chì dài
指妇女从阴道流出色红而粘浊似血非血的分泌物。本病多见于子宫颈糜烂,子宫瘜肉,长时间未瘉的应考虑癌变,需及早诊治。
《漢語大詞典》:搐鼻
(1).抽动鼻孔。 宋 苏辙 《香城顺长老真赞引》:“予尝问道於公,以搐鼻为答。予即以偈谢之曰:‘搐鼻径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鎚。’”
(2).中医外治有搐鼻法,用少许药物细末吹入鼻内,促使打喷嚏,以达开窍目的。
《國語辭典》:火眼  拼音:huǒ yǎn
中医上指急性结膜炎,系受风热所致。其症状为两眼刺痛、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等。也称为「风火眼痛」。
《漢語大詞典》:火针(火針)
中医外科治疗法之一。将特制的针烧红后刺入患部穴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火·火针:“火针者,《素问》所谓燔针、焠针也, 张仲景 谓之烧针; 川 蜀 人谓之煨针。其法:蔴油满盏,以灯草二七茎点灯,将针频涂蔴油,灯上烧令通赤用之。”
《漢語大詞典》:会气(會氣)
中医指人体内阴阳两气会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
《漢語大詞典》:感传(感傳)
中医指针刺时感觉沿经络而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