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1,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筋绝
渗泄
肾水
祛风
清邪
痰厥
痛风
胎元
败天公
败鼓皮
内寒
阳疾
五恶
退火
邪火
《漢語大詞典》:筋绝(筋絶)
中医学危重证候之一。指虚劳死证,表现有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紫,并伴有呼骂不休等。 晋 王叔和 《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筋絶,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駡不休。”
《漢語大詞典》:渗泄(滲洩)
见“ 渗洩 ”。
亦作“ 渗泄 ”。
(1).泄露;泄漏。 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 韩 魏 二君,与我谨守堤岸,不可渗洩。” 明 唐顺之 《赠蔡年兄道卿序》:“夫聚其全气与力,无所渗洩而一以输之於道,至於久而未有闻焉者,吾不信也。”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三》:“生气渗泄,外强中乾,而仁之存者寡矣。”
(2).指侵蚀财货。《元典章·户部八·市舶》:“如曾停泊他处,将贩到物货转变渗泄作弊,及抄填不尽或因事发露到官,即从漏舶法断没。”
(3).中医谓利尿。《素问·至真要大论》:“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王冰 注:“渗泄,小便也。”元史·方技传·李杲:“今用渗泄之剂而病亦甚者,是气不化也。”
《漢語大詞典》:肾水(腎水)
(1).即肾脏。中医以五行之说释五脏,肾属水,故称。中医亦以指肾中所藏的阴精。《素问·方盛衰论》“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 清 张隐庵 集注:“梦见舟舩溺人,肾水之虚弱也。”
(2).中医病名。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水气病:“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國語辭典》:祛风(祛風)  拼音:qū fēng
驱除风邪。《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改用一个丸剂的方子,加入几味祛风的药,渐渐见效。」
《漢語大詞典》:清邪
中医学名词。指风寒等致病因素。《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注:“清邪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
《國語辭典》:痰厥  拼音:tán jué
因痰多致使呼吸道受阻而引起的昏厥。
《國語辭典》:痛风(痛風)  拼音:tòng fēng
痛风性关节炎的别名。参见「痛风性关节炎」条。
《漢語大詞典》:痛痹
病名。中医指以疼痛剧烈为主症的痹症。《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张介宾 注:“阴寒之气,客於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故痛不可当。”《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总括》“风胜行痹寒痹痛”注:“寒邪胜者,其痛甚苦,故曰痛痹。”
《漢語大詞典》:胎元
(1).道教谓人的元气。太平广记卷二七引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唐若山》:“ 若山 尝好长生之道,弟 若水 ,为 衡岳 道士,得胎元谷神之要。”《全元散曲·点绛唇·道词》:“若説着胎元根蒂,只除是含光默默守虚极。”
(2).中医谓母体中培养胎儿的元气。《医宗金鉴·痘症心法要诀·痘原》:“痘禀胎元出不再,毒之深浅重轻识。”注:“古人谓痘禀胎毒,此定论也。惟禀於胎元,故一出不再出也。”《天雨花》第二四回:“谁知伤了胎元,至今未愈。”
(3).事物的初始。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三:“先从文艺的胎元形态……追求出文艺的细胞成分。”
《漢語大詞典》:败天公(敗天公)
破败的竹笠。中医烧灰入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一·败天公﹝释名﹞引 陶弘景 曰:“此乃人所戴竹笠之败者,取竹烧灰用。”
《漢語大詞典》:败鼓皮(敗鼓皮)
中医药名。 唐 韩愈 《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败鼓皮﹝集解﹞引 宗奭 曰:“此是穿败者,不言是何皮,马、驴皮皆可为之,当以黄牛皮者为胜……今用处絶少,尤好煎胶。”
《國語辭典》:内寒(內寒)  拼音:nèi hán
由体内所自发的寒气。中医指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而引起的水液运化障碍、浊阴滞留的病症。症状为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或水肿痰饮等,虽用取暖或覆被等外在方式也都不能去除寒气。
《漢語大詞典》:阳疾(陽疾)
中医指热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鑱石。’”
分類:中医
《漢語大詞典》:五恶(五惡)
中医谓五脏的五种禁忌。《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國語辭典》:退火  拼音:tuì huǒ
1.一种金属热处理方法。将金属材料加热至适当温度后,缓缓冷却,可增加金属的韧性。
2.中医上指消除病理上口乾舌燥等现象,称为「退火」。
《漢語大詞典》:邪火
(1).中医指引起疾病的因素。亦指体弱引起的虚火。红楼梦第八三回:“以鱉血制之,使其不致升提,且能培养肝阴,制遏邪火。” 茅盾 《子夜》十九:“也许就是那交易所里的人声和汗臭使得 吴荪甫 一时晕厥罢,他在汽车里已经好得多,额角上的邪火也渐渐退去。”
(2).邪恶的怒火。 童边 《新来的小石柱》第五章:“隐蔽在胸窝的邪火和深藏在心底的仇恨翻涌上来了。”
(3).方言。谓凶横不易对付。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新调来的伪队长--外号‘大老鸹’的--还邪火。他到酒店喝酒,肉铺称肉,不论买什么东西,都不给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