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1,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脑海
内消
益符
豨莶
下剂
五诊
五禁
悬痈
泄风
心汗
燥热
肝木
鹤虱
巨虚
淋血
《國語辭典》:脑海(腦海)  拼音:nǎo hǎi
主管记忆、知觉、思想等的脑部,因其广泛如海,故称为「脑海」。如:「回到故乡,童年往事又清晰的浮上脑海!」
《漢語大詞典》:内消
(1).中医治疗痈疽的一种方法。即运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尚未化脓的肿疡得到消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内消治法歌》:“内消表散有奇功,脉证俱实用最灵。”
(2).紫荆的别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紫荆:“其木似黄荆而色紫,故名。其皮色红而消肿,故疡科呼为肉红,又曰内消,与何首乌同名。”
《漢語大詞典》:益符
虫名。又称无舌。中医入药。本草纲目·虫四·附录诸虫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名医别录》:“益符,主闭。一名无舌。”
《漢語大詞典》:豨莶(豨薟)
药草名。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医以全草入药,有祛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豨薟:“韵书: 楚 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薟。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薟螫,故谓之豨薟。” 清 孙枝蔚 《送吴仁趾之秦邮》诗:“ 淮海 诗名大,豨薟酒味醇。”
《國語辭典》:下剂(下劑)  拼音:xià jì
1.泻药。
2.最低限度。《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剂致氓。」
《漢語大詞典》:五诊(五診)
中医诊断五脏病症的脉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邑 学,臣 意 教以五诊。” 张守节 正义:“谓诊五藏之脉。”
《漢語大詞典》:五禁
(1).古中医指患气病、血病、骨病、肉病、筋病者,应分别禁食辛、咸、苦、甘、酸五类食物,谓之“五禁”。《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
(2).即五戒。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若泛为俗侣,但略言其五禁:局提法众,遂广彰乎七篇。”详“ 五戒 ”。
《國語辭典》:五戒  拼音:wǔ jiè
1.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长阿含经》卷二:「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2.在家人。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四出:「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个五戒便是。」
《國語辭典》:悬痈(懸癰)  拼音:xuán yōng
生于会阴的痈。初期微痒多痛,后热肿而溃烂,变成疮劳。也称为「坐马痈」。
《漢語大詞典》:泄风(泄風)
(1).泄漏消息。 明 无名氏 《四贤记·社会》:“[丑末笑介]若是这等,可不是要做皇帝了。[浄]你莫泄风,贵为天子原无种,看长蛇封豕,化作真龙。”
(2).中医病症名。指风邪久入腠理间,以致出现汗泄不止、口干、身痛的病症。《素问·风论》:“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3).中医病症名。皮肤长小疙瘩并有瘙痒的病症。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癮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癩。”
《国语辞典》:心汗  拼音:xīn hàn
中医上指胸口出汗特别多的症状。通常多因思虑太过,伤及心脾所致。
《國語辭典》:燥热(燥熱)  拼音:zào rè
热而乾燥。如:「天气燥热」。
《漢語大詞典》:肝木
即肝。中医以五行之说释五脏,肝属木,故称。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平脉:“故右手尺上之关为肝,肝木生火。”红楼梦第十回:“右关虚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
《漢語大詞典》:鹤虱(鶴蝨)
天名精的子实。中医入药,治蛔虫病和蛲虫病。 唐 孟郊《怀南岳隐士》诗之二:“枫梩搘酒瓮,鹤蝨落琴牀。”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按地菘即天名精,盖其叶似菘,又似名精,故有二名。鹤蝨即其实也。” 明 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上:“余 正德 辛未春,与 张尧臣 游 虎邱 竹楼禪房,酒半, 尧臣 留句壁间,余亦和之,有‘松竹阴中鹤蝨堕,翠微深处僧房开。’”
《漢語大詞典》:巨虚
(1).即距虚。兽名。 汉 刘向 说苑·复恩:“北方有兽,其名曰蟨……食得甘草,必啮以遗蛩蛩巨虚;蛩蛩巨虚见人将来,必负蟨以走。”广雅·释嘼:“巨虚,马属。”
(2).中医针灸穴位名。
《漢語大詞典》:淋血
中医病名。患者尿中带有脓血。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 沙随先生 绍兴 丙午苦淋血之疾,两年不愈。”《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失血治法》:“尿血同出痛淋血,尿血分出溺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