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1,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谷气
补写
恶寒
风病
筋挛
君火
巴豆
阳脉
胃气
神门
中湿
喷鼻
虚下
水藏
涸流
《漢語大詞典》:谷气(穀氣)
(1).山谷之气。《淮南子·墬形训》:“谷气多痺,邱气多狂。”
(2).中医名词。指胃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谷气通於脾,雨气通於肾。”《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下〉》:“谷气下流。”注:“谷气者,即胃气也。”
食物之气。古人谓进食后积聚于人体者。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穀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初学记卷二七引 晋 杨泉 《物理论》:“穀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穀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穀气少,则病不生矣。”
《漢語大詞典》:补写(補寫)
亦作“ 补泻 ”。 补益与疏泻。中医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症;泻,主要用于治疗实证。《素问·脉要精微论》:“补写勿失,与天地如一。” 王冰 注:“有餘者写之,不足者补之,是应天地之常道也。”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流行荣衞,有补泻之法。”
《國語辭典》:恶寒(惡寒)  拼音:è hán
中医上指病人怕冷、畏寒的徵兆。
《國語辭典》:风病(風病)  拼音:fēng bìng
1.风痹、半身不遂等病症。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三折:「今尉迟又有风病举发,动止不得。」也作「风疾」。
2.精神病。《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人来时不见有风病,敢只是近日举发此症。」
《漢語大詞典》:筋挛(筋攣)
中医病证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多由外感寒湿或血少津亏,经脉失于荣养所致。也叫痉挛。《素问·示从容论》:“ 雷公 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噦噫满腹,时惊,不嗜卧,此何藏之发也?’”灵枢经·刺节真邪:“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摶於骨则为骨痺,摶於筋则为筋挛。”东观汉记·刘梁传:“ 梁 字 季少 ,病筋挛卒。” 宋 梅尧臣 《送师厚归南阳》诗:“曲肱难寐要天晓,两股冻痹仍筋挛。”
《國語辭典》:君火  拼音:jūn huǒ
人的心。中医上认为凡动皆属火,宿于心脏之火,为生命力的根源,地位重如君主,故称为「君火」。
《國語辭典》:巴豆  拼音:bā dòu
植物名。大戟科巴豆属,常绿小乔木。叶互生,卵形,细锯齿缘。夏季开淡黄小花,顶生总状花序。蒴果椭圆形,三裂,种子白色,椭圆状。种子可榨油,叶、根、茎有猛泻作用。也称为「巴菽」、「猛树」。
《漢語大詞典》:阳脉(陽脈)
(1).中医学名词。指经脉中的阳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灵枢经·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
(2).中医学名词。指脉象性质。凡属浮、大、数、动、滑者,谓之“阳脉”。《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注:“见阳脉,谓见阳热脉也。阳热脉,即浮、大、数、动、滑类也。”
《漢語大詞典》:胃气(胃氣)
(1).中医指胃的生理功能及其精气。胃气充足,则脉搏运行正常,而全身各器官皆有活力。 金 李杲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2).指脉来和缓有神。《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穀为本,故人絶水穀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3).泛指胃病。
《漢語大詞典》:神门(神門)
(1).中医学用语。即神门脉。古代全身诊治法三部九候之一。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絶,死不治。”
(2).指针灸穴位名。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卷三:“神门者,土也。一名兑衝,一名中都,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手少阴脉之所注也。为俞,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3).帝王陵墓祭殿的宫门。 唐子兰 《寄乾陵杨侍郎》诗:“碑寒树古神门上,管得无穷空白云。”
(4). 黄河 中游 三门峡 中段急流之俗称。 贺敬之 《三门峡歌》:“ 神门 险, 鬼门 窄, 人门 以上百丈崖。”
《漢語大詞典》:中湿(中溼)
中医病名。泛指由于外感或内伤湿邪引起的一些症候,如皮肤顽麻、喘满、肿胀、腰胯重痛、肢节不利等。《宣和遗事》后集:“帝在右廨院拘囚久,生溼淖,似有中溼之疾。”
《國語辭典》:喷鼻(噴鼻)  拼音:pèn bí
香气扑鼻。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國語辭典》:虚下(虛下)  拼音:xū xià
戏剧中指演员暂时退场,后再次出场表演。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魂旦虚下)(窦天章做醒科云)好是奇怪也。」元。无名氏《符金锭》第二折:「(正旦云)既然这等呵,我去看一看便知分晓也。父亲、母亲你少待。我看兄弟去也。(虚下)」
《漢語大詞典》:水藏
以水藏物。明史·流贼传·张献忠:“﹝ 献忠 ﹞又用法移 锦江 ,涸而闕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
《漢語大詞典》:涸流
(1).枯竭的水流。《文选·陆机〈文赋〉》:“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李善 注:“涸,水尽也。” 南朝 宋 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萎叶爱荣条,涸流好河广。”
(2).中医运气术语。指水运不及,藏气不足。《素问·五常政大论》:“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张隐庵 集注:“此言五运不及,而各有纪名也……水气不及,则源流乾涸矣。”《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平气太过不及歌》:“不及委和伏明共,卑监从革涸流名。”注:“水名涸流,水气不及,涸其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