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拍手  拼音:pāi shǒu
双手相拍击,鼓掌。《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马二先生拍手笑道:『好主意。』」《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众人听了,一发鬨声拍手道妙。」也作「拍掌」。
《漢語大詞典》:一掬
亦作“ 一匊 ”。 两手所捧(的东西)。亦表示少而不定的数量。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緑,不盈一匊。” 毛 传:“两手曰匊。”文子·上德:“土之势胜水,一掬不能塞江河。”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胡荽:“一升子与一掬湿土和之。” 唐 贾岛 《望山》诗:“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清 丘逢甲 《去岁初抵鮀江,今仍客游至此,思之怃然》诗:“西风一掬哀时泪,流向秋江作怒涛。” 闻一多 《收回》诗:“留心那一掬温存,几朵吻。”
《漢語大詞典》:拜手
亦称“ 拜首 ”。 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跪后两手相拱,俯头至手。书·太甲中:“ 伊尹 拜手稽首。” 孔 传:“拜手,首至手。”《汉书·郊祀志下》:“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 唐 王维 《送陆员外》诗:“拜手辞上官,缓步出南宫。” 唐 李白 《比干碑》:“ 天宝 十祀,余尉於 卫 ,拜首祠堂,魄感精动。”一本作“ 拜手 ”。 宋 道诚 释氏要览·礼数:“拜首,谓以头至手,即(周礼)第三空首拜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拜稽首:“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等也。”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國語辭典》:垂拱  拼音:chuí gǒng
1.双手重叠在一起而下垂,以示恭敬。《礼记。玉藻》:「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霤,垂拱,视下而听上。」
2.垂衣拱手,不亲理专务。多指帝王的无为而治。《书经。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重拱而天下治。」《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雍容垂拱,永永万年。」
3.形容无事可做。汉。贾谊 旱云赋:「畎亩枯槁而失泽兮,壤石相聚而为害。农夫垂拱而无事兮,释其锄耨而下泪。」
4.形容不费力气。《晋书。卷一一六。姚苌载记》:「吾欲移兵岭北,广收资实,须秦弊燕回,然后垂拱取之。」
5.唐武后的年号(西元685~688)。
《國語辭典》:拱手  拼音:gǒng shǒu
1.两手合于胸前行礼。《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文明小史》第一○回:「当下一请便到,见了东翁,拱手坐下。」
2.形容非常容易。《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國語辭典》:叉手  拼音:chā shǒu
拱手。十指交错放在胸前,为一种表示恭敬的姿势。《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水浒传》第二回:「高俅叉手跪覆道:『小的叫做高俅。胡踢得几脚。』」
《國語辭典》:叉手(扠手)  拼音:chā shǒu
十指交错放在胸前,表示恭敬。《西游记》第二回:「踏云霞去勾有顿饭之时,返复不上三里远近,落在面前,叉手道:『师父,这就是飞举腾云了。』」
《國語辭典》:高拱  拼音:gāo gǒng
把双手高拢在袖中。比喻安坐而不须有所作为。《史记。卷六九。苏秦传》:「今君高拱而两有之,此臣所以为君愿也。」
《國語辭典》:跳丸  拼音:tiào wán
1.古代百戏之一。表演者把几个球抛上空中,然后依次接取。晋。傅玄《马钧传》:「设为女乐舞像,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縆、倒立。」《野叟曝言》第八二回:「飞娘令幻民试演吞刀、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跳丸诸法,观者无不咋舌惊叹。」
2.比喻时光流逝的快速。唐。杜牧 寄浙东韩八评事诗:「一笑五云溪上舟,跳丸日月十经秋。」
《國語辭典》:负手(負手)  拼音:fù shǒu
交手于背。《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红楼梦》第七六回:「湘云道:『这一句怎么押韵?让我想想。』因起身负手想了一想。」
分類:两手背后
《國語辭典》:拱把  拼音:gǒng bǎ
拱,两手合围。把,一手所握。拱把表示物体不粗。《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國語辭典》:变动(變動)  拼音:biàn dòng
1.移动、改变。《易经。系辞下》:「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周礼。春官宗伯。保章氏》:「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
2.不寻常的举动或事故。《荀子。议兵》:「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三国魏。卫觊 与荀彧书:「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一旦变动,必有后忧。」
《國語辭典》:顶礼(頂禮)  拼音:dǐng lǐ
五体投地。指以头顶礼佛足,为佛家的最敬礼。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如今百姓每听的包待制大人到陈州粜米去,哪个不顶礼。」《西游记》第二二回:「三藏拜谢了木叉,顶礼了站萨。」
《漢語大詞典》:三拜
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谓之三拜。(1)古人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唯遇特殊情况乃三拜,以示情切。左传·僖公十五年:“ 秦 获 晋侯 以归…… 晋 大夫三拜稽首。” 北周 宣帝 时,始改三拜为常礼。周书·宣帝纪:“﹝ 宣政 元年九月﹞詔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参阅 赵翼 陔馀丛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对众宾行礼,不及一一相拜,仅以三拜表示。仪礼·乡射礼:“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 郑玄 注:“三拜,示徧也。” 贾公彦 疏:“三拜示徧也者,众宾无问多少,止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3)佛教以三拜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 宋 道诚 释氏要览·礼数:“今释氏以三拜首,盖表三业归敬也。《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也。”
《漢語大詞典》:八叉
两手相拱为叉。 唐 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入试,叉手构思,凡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温庭筠 ﹞工於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后以“八叉”喻才思敏捷。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 张锡 ﹞天资俊拔,下笔成文,诚八叉七步之才也。” 清 赵翼 《集益斋即事》诗:“公於此已肱三折,我愧才非手八叉。”
《國語辭典》:问心(問心)  拼音:wèn xīn
问自己的良心,反省。如:「问心难安」。《官场现形记》第二二回:「横竖只做一次,也累不到老爷的清名,就是将来外头有风声,好在这钱不是老爷自己得的,自可以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