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还(不还)  拼音:bù huán
1.不回。汉。王褒〈洞箫赋〉:「颓唐遂往长辞,远逝漂不还兮。」南朝宋。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脩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2.不归还。如:「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还钱呢?」
《漢語大詞典》:逐物不还(逐物不還)
谓沉湎于世俗。语本庄子·天下:“惜乎 惠施 之才,駘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八:“流代难寤,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
分類:沉湎世俗
《国语辞典》:匹马不还(匹马不还)  拼音:pī mǎ bù huán
连一匹马都没回来。形容军队溃败。《宋史。卷三六九。列传。刘光世》:「太尉傥选精兵自将来洪,而开一路令归,伏兵掩之,可使匹马不还。」《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函关马不归』者,大将哥舒,潼关大败,匹马不还也。」
《漢語大詞典》:不还踵(不還踵)
见“ 不旋踵 ”。
《國語辭典》:不旋踵  拼音:bù xuán zhǒng
1.不转动脚跟,比喻不退却。《商君书。画策》:「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国之乱也。」《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2.来不及回转脚步。比喻时间之迅速。《新唐书。卷一○五。列传。长孙无忌》:「祸隙已牙,败不旋踵矣。」宋。王安石〈和吴冲卿雪〉诗:「纷华始满眼,消释不旋踵。」
《漢語大詞典》:片甲不还(片甲不還)
见“ 片甲不回 ”。
《國語辭典》:片甲不回  拼音:piàn jiǎ bù huí
形容打败仗,全军覆没。《三国志平话。卷中》:「张飞笑曰:『吾用一计,使曹公片甲不回。』」《三国演义》第五二回:「曹操引百万之,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也作「片甲不留」、「片甲不存」、「片甲无存」。
《高级汉语词典》:流弊不还
流弊不止息
《國語辭典》:拖欠  拼音:tuō qiàn
久欠不还。如:「他所借银两,竟长年拖欠。」《红楼梦》第六八回:「次日回堂,只说张华无赖,因拖欠了贾府银两,诳捏虚词,诬赖良人。」
《漢語大詞典》:四向(四嚮)
(1).向着四面;四出。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嚮。 汉 军围之数重。”南齐书·孔稚珪传:“吉日於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沱。”新唐书·韩愈传:“执兵之卒,四向侵掠。”
(2).四周;四方。《北史·牛弘传》:“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象其行。” 唐 孟郊 《北郭贫居》诗:“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宋 范仲淹 《知郡职方》:“有饥民自四向乡下萃来。”
(3).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进修,故谓之“向”。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四向四果,八贤八圣。”
《漢語大詞典》:五净
(1).佛教语。谓色界四禅天中已证小乘不还果的圣者所生的“五净居天”。即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 隋 江总 《游摄山栖霞寺》诗:“五浄自此涉,六尘庶无扰。”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下:“寄华五浄,风日不萎。”
(2).佛教语。特许信众食用的五种肉食。即火净、刀净、爪净、蔫乾净、鸟啄净。见《毗奈耶杂事》卷三六。 明 徐渭 《设为鱼虾所洁》诗:“三戒严重杀,五浄肉亦权。”
《漢語大詞典》:逋贷(逋貸)
(1).借贷官物,逃匿不还。汉书·武帝纪:“诸逋贷及辞讼在 孝景 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 颜师古 注:“久负官物亡匿不还者,皆谓之逋。”
(2).指借贷官物拖欠不还。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赐……鰥寡孤独高年帛,逋贷不入者勿收。”
《国语辞典》:宕户(宕户)  拼音:dàng hù
1.采石的工人。
2.商店称欠帐不还的人。
《國語辭典》:阿那含  拼音:ā nà hán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为声闻乘的第三果。證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来,而升到天界,并在天界證涅槃。阿那含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那含向是已證二果,正趋向阿那含果的境界。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也作「不来」、「不还」。
《漢語大詞典》:拖债
欠债迟迟拖延不还。例如:不许拖债。
《国语辞典》:漂帐(漂帐)  拼音:piào zhàng
不承认或不还清债务。如:「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怎能漂帐不还呢。」清。徐珂《清稗类钞。娼妓类。上海之妓》:「或不名一钱,或不能清偿,谓之『漂帐』,盖如物之入水而漂去也。」也作「漂账」、「赖帐」。
《国语辞典》:倒债(倒债)  拼音:dǎo zhài
欠钱不还。如:「存心倒债是很不好的行为。」
分类: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