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连舳(連舳)
形容船只连延不绝。 晋 左思 《吴都赋》:“弘舸连舳,巨槛接艫。”梁书·元帝纪:“ 江 湘 委输,方船连舳。” 徐珂 《清稗类钞·度支·重征洋米税》:“西洋米颇贱,曷不运连舳?”
《漢語大詞典》:继路(繼路)
不绝于路。后汉书·皇后纪序:“湮灭连踵,倾輈继路。”北史·楼宝传:“时边事屡兴,人多流散,及 宝 至,稍安集之,残坏旧宅,皆命葺构,人归继路,岁考为天下最。”
分類:不绝
《國語辭典》:林离(林離)  拼音:lín lí
1.淋漓。汉。司马相如〈大人赋〉:「滂濞泱轧,丽以林离。」
2.古代西夷地区的音乐。
《漢語大詞典》:发梁(發梁)
(1).拆毁桥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陈无宇 济水而戕舟发梁。” 汉 刘向 说苑·权谋:“ 武王 伐 紂 ,过隧斩岸,过水折舟,过谷发梁,过山焚莱,示民无返志也。”《晋书·蔡谟传》:“夫以 白起 、 韩信 、 项籍 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
(2).可以取下的桥梁;也指取下桥梁或屋梁。墨子·备城门:“去城门五步大堑之,高地丈五尺,下地至泉,三尺而止,施栈其中,上为发梁而机巧之,比傅薪土,使可道行,旁有沟垒,毋可踰越,而出佻且北,适人遂入,引机发梁,适人可禽。”《商君书·兵守》:“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
(3).谓歌声绕梁不绝。《汉书·礼乐志》:“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颜师古 注:“发梁,歌声绕梁也。”
《漢語大詞典》:延祀
谓使后代延续下去。有后则祭祀不绝,故称。 清 袁枚 新齐谐·借尸延嗣:“ 阎君 指长鬼告予曰:‘此尔翁也,着他领尔借尸还魂,生子延祀。’”
《漢語大詞典》:嫣绵(嫣綿)
连续不绝。 唐 皮日休 《悼贾》:“粤炎绪之嫣绵兮,其国度之未彰。”
分類:连续不绝
《漢語大詞典》:遗转(遺轉)
亦作“ 遗囀 ”。 犹馀音。婉转动听、萦绕不绝之音。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舞馆识餘基,歌梁想遗转。” 李善 注:“《淮南子》曰:‘ 秦 、 楚 、 燕 、 赵 之歌也,异转而皆乐。’ 高诱 曰:‘转,音声也。’” 唐 李百药 《笙赋》:“落遗囀于梁閒,坠纤腰于掌上。” 宋 苏舜钦 《邂逅刘公尤于平望之西联舟夜语走笔叙意》诗:“昔别苹初生,离謳发清商。契阔几何时,遗囀犹在梁。” 清 陈维嵩 《早发望亭》诗:“舞基想餘粉,歌梁痗遗囀。”
《漢語大詞典》:吸逮
谓气聚集而不绝。吸,通“ 翕 ”。《古文苑·宋玉〈笛赋〉》:“其南则盛夏清微,春阳荣焉;其西则凉风游旋,吸逮存焉。” 章樵 注:“沦阴之气吸逮,言吸聚而相逮。”
分類:聚集不绝
《漢語大詞典》:霆乱(霆亂)
谓如雷声响震不绝。汉书·扬雄传上:“千乘霆乱,万骑屈桥。” 颜师古 注:“霆乱,言如雷霆之盛而乱动也。”
《漢語大詞典》:乘邅
形容音响相应,余韵不绝。文选·马融〈长笛赋〉:“挼拏梭臧,递相乘邅。” 吕向 注:“谓声相击连会合貌。” 李善 注:“邅,邅迴也。一云邅当为蹍。”
《國語辭典》:霸王鞭  拼音:bà wáng biān
1.一种民间舞蹈用的彩色短棒。棒的两端各控四、五个透空小孔,嵌入铜钱。表演时,藉摇动或碰击身体,以发出清脆声响。也称为「花棒」、「金钱棒」、「连厢棒」。
2.一种民间舞蹈,源自金时的《连厢词》。表演时舞动霸王鞭和利用霸王鞭碰击身体,以发出清脆声响。表演人数不拘,可变化排列各种队形,热闹非凡。也称为「打连厢」、「连厢舞」、「花棒舞」、「花棍舞」、「金钱棒舞」。
3.植物名。大戟科大戟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茎多分歧,全枝含多量白色乳汁。叶具短柄,互生,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篦形。大戟花序成聚伞花序状,著生于棱角的凹处。花柱连合,柱头头状。
《漢語大詞典》:郁郁累累(鬱鬱纍纍)
忧思不绝貌。《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二·悲歌》:“思念故乡,鬱鬱纍纍。”
《漢語大詞典》:杖履纵横(杖履縱横)
形容游人来往不绝。 清 曹寅 《集余园看梅》诗:“杖履纵横开小径,崖阿升降抚层松。”
《漢語大詞典》:衔棰(銜箠)
(1).马嚼子与马鞭。 汉 焦赣 《易林·艮之夬》:“驥穷盐车,困於衔箠。”
(2).马鞭相接。谓车马往来不绝。新唐书·郑元铸传:“且 唐 有天下,约可汗为兄弟,使馹衔箠於道。”
《国语辞典》:薪火相传(薪火相传)  拼音:xīn huǒ xiāng chuán
比喻师生授受不绝,或种族、血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绵延不尽。参见「薪尽火传」条。如:「历经数代的薪火相传,该舞团的成就斐然,倍受世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