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念合
亲热不离之意。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二折:“休假温存絮叨叨取撮,佯问候热剌剌念合。”
《漢語大詞典》:怀笔(懷筆)
谓笔不离身。形容勤于记述。语本后汉书·曹褒传:“ 曹褒 ,字 叔通 ……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 叔孙通 为 汉 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 仲任 置砚以综述, 叔通 怀笔以专业。”
《国语辞典》:不释口(不释口)  拼音:bù shì kǒu
不住口、不离口。《红楼梦》第三回:「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
分类:不离
《漢語大詞典》:爵踊
足不离地而跳。表示悲痛之极。爵,通“ 雀 ”。礼记·问丧:“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踊,殷殷田田,如坏墙然,悲哀痛疾之至也。” 孔颖达 疏:“爵踊,似爵之跳也,其足不离於地也。”
《漢語大詞典》:杙步
拖着脚步,脚不离地缓步移动。杙,“曳”之讹。吕氏春秋·异用:“ 孔子 之弟子从远方来者, 孔子 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杙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 陈奇猷 校释:“ 孙 ( 孙詒让 ) 蒋 ( 蒋维乔 )以‘杙’为‘曳’之譌,是也……上问兄弟已置杖,此时杖已不在手中,故问妻子则曳步。”一说,“杙步”应为“曳杖”、“杖步”。参阅广韵·上养太平御览卷七一○引吕氏春秋·异用
《国语辞典》:跬步不离(跬步不离)  拼音:kuǐ bù bù lí
跬步,半步。跬步不离指半步也不离开。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五。姑妄听之一》:「三宝四宝又甚相爱,稍长即跬步不离,小家不知别嫌疑。」
《国语辞典》:冤魂不散  拼音:yuān hún bù sàn
因冤死而心有不甘,故鬼魂紧紧跟随而不离去。元。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我如今冤魂不散,少不的和你索命。」
《漢語大詞典》:左铅右椠(左鉛右槧)
书写工具不离左右。意谓不停地写作。《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做书人左铅右槧,舌敝唇焦。”参见“ 铅槧 ”。
《國語辭典》:铅椠(鉛槧)  拼音:qiān qiàn
铅,铅笔。椠,木牍。铅椠皆为古人纪录文字的工具。唐。杜牧 长安杂题诗六首之二:「自笑苦无楼护智,可怜铅椠竟何功。」清。王鹏运〈摸鱼子。莽风尘雅寥落〉词:「十年铅椠殷勤抱,弦外独寻琴趣。」
《國語辭典》:寸步不离(寸步不離)  拼音:cùn bù bù lí
紧紧跟随著,一小步也不离开。比喻关系密切,总是在一起。《水浒传》第二回:「高俅自此遭际端王,每日跟著,寸步不离。」《儒林外史》第五回:「赵氏含著眼泪,日逐煨药煨粥,寸步不离。」
《漢語大詞典》:木干鸟栖(木乾鳥栖)
谓鸟栖树上,至树干枯也不离去。喻行事坚定不移。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若此而不得,则臣请輓尸车而寄之於国门外宇溜之下,身不敢饮食,拥辕执輅,木乾鸟栖,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 张纯一 校注:“此喻如鸟栖木,任其乾枯而不移。”
不即不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如水与波,水与波相别,故云不即,水波之性无别,故云不离。如言不一不异也。圆觉经曰:「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俗语佛源】
徐霞客游记》卷三:「急贾余勇穿其中,则其隙不即不离,仅容侧身而进。」指物体若分若合。《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夫妻之间……处得来天然合拍,不即不离。」指的是人际关系既不亲热也不疏远。按「不即不离」出于《圆觉经》卷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不即不离」犹言不一不异,「即」谓融合,「离」谓分别。「圆觉」是真性,「众生」是妄相,当然是有分别的,所谓「不即」;然而归根结蒂,妄相亦是真性的显现,二者是融合的,所谓「不离」。犹如波不就是水,但也离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举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等。(李明权)
心行不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于真宗,南无阿弥陀佛者,本愿之行,深信名号之缘由者,行者之信也。于信之上,自具如来之愿行,故离南无阿弥陀佛之行而无信,离信而无行。
名义不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间一切之事法,虽皆名义乖离,而诸佛菩萨之名号及陀罗尼等,则皆名义不离。又谓之名体不二。如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为名,以光明为义,为体为法,此名与义,相即不二,故称阿弥陀之名即已摄取光明矣。往生论注下曰:「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梵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令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中略)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定善我传通记三曰:「光之与名即是名义,名义具足,有不舍益。」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中阿含爱生经之别译。梵志之儿死,愁忧见佛。佛言爱生便生愁忧。后因波斯匿王之请,广说其义。
不离菩提心
【三藏法数】
谓菩萨修习众善之行,常欲度脱一切众生,而不离于菩提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