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剥漶
受侵蚀而模糊不清。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國語辭典》: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識廬山真面目)  拼音:bù shì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无法认识庐山的全貌。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常用此语来比喻人因陷于事物环境中,以致只见局部,不能知道事物的全面。如:「在这紫禁城中,东逛西逛,也只能欣赏一隅,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憾啊!」也可引喻对刻意遮掩的事物难窥究竟。如:「到底谁是天字第一号?不识庐山真面目。」
《漢語大詞典》:不惺憽
不清醒。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一折:“则见他不惺憽,假朦朧。”
《漢語大詞典》:缠夹二先生(纏夾二先生)
方言。指头脑不清而言行多生枝节的人。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何典〉题要》:“《何典》十回。是书为过路人编定,缠夹二先生评,而太平客人为之序。”
《漢語大詞典》:缠夹(纏夾)
(1).方言。谓头脑不清,举措多有误解。《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幸喜他凡事虽然缠夹,只有读书做八股,却还来得。”
(2).方言。纠缠。 鲁迅 《热风·不懂的音译》:“凡有一件事,总是永远缠夹不清的,大约莫过于在我们 中国 了。”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干部与待遇十》:“但是原则既定之后,所研究的便是办法问题,不必牵涉到原则问题,否则缠夹不清,愈研究愈糊涂。”
《漢語大詞典》:獊狞(獊獰)
发音浑重不清。
分類:发音不清
《漢語大詞典》:薄暗
犹昏暗。指光线微弱,视物模糊不清。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假使半夜之后,在薄暗中,远处隐约着一位这样的粉面朱唇,就是现在的我,也许会跑过去看看的。” 茅盾 《子夜》四:“他顾不得儿子,转身就往里面跑,薄暗中却又劈头撞着了一个人。” 沙汀 《磁力》:“他退向自己的小屋里去,在薄暗中彳亍着,感到一种强烈的憎恶。”
《國語辭典》:大舌头(大舌頭)  拼音:dà shé tou
口吃、结巴。如:「他没啥缺点,就是说话有点大舌头。」
《漢語大詞典》:邓邓浑浑
形容混沌不清的样子。例如:纷纷絯絯遍天涯,邓邓浑浑大地遮。——《西游记》
分類:混沌不清
《國語辭典》:齿落舌钝(齒落舌鈍)  拼音:chǐ luò shé dùn
形容年老的样子。《红楼梦》第二回:「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國語辭典》:七个八个(七個八個)  拼音:qī ge bā ge
1.形容有所辩论或计较。《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他一个堂客家,我怎好同他七个八个的?」
2.男女有私情。《金瓶梅》第三一回:「此是上房里玉筲和书童儿小厮七个八个,偷了这壶酒和些柑子、梨,送到书房中与他吃。」
《漢語大詞典》:哝哝唧唧(噥噥唧唧)
形容说话声音低且含混不清。 茅盾 《第一个半天的工作》:“另有两个女的和一个男的在哝哝唧唧议论着。”
《漢語大詞典》:弄不清
不清楚,不明确。例如:向导们承认他们对于日子有些弄不清。
《漢語大詞典》:纳闷儿
因心里不清楚而发闷。例如:他的话真叫人纳闷儿。
苦闷;烦闷
《國語辭典》:神经错乱(神經錯亂)  拼音:shén jīng cuò luàn
1.精神病所呈现的一种状态。
2.精神异常,思虑迷糊不清。如:「那是他酒醉、神经错乱时说的话,你别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