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寒蝉(寒蟬)  拼音:hán chán
1.动物名。一种蝉。体长寸许,胸与背皆有黑绿斑纹,翅膀透明,脉呈淡桦色,常鸣于秋季日暮时分,其声幽抑。
2.蝉至天寒则不鸣。故用来比喻遇事而不敢直言的人。《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杜密传》:「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
《國語辭典》:无妄(無妄)  拼音:wú wàng
不测、意外。《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西游记》第一二回:「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國語辭典》:无妄之灾(無妄之災)  拼音:wú wàng zhī zāi
古时一人把牛系在路上,却被路人牵走,而使当地人平白受到怀疑和搜捕。语出《易经。无妄卦》:「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比喻意外的灾祸。《抱朴子。内篇。微旨》:「盗贼甚多,将何以却朝夕之患,防无妄之灾乎。」也作「毋望之祸」、「无妄之祸」。
《國語辭典》:委质(委質)  拼音:wěi zhì
古时始仕,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表示必死之节,忠于国君,称为「委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文选。卢谌。赠崔温诗》:「羁旅及宽政,委质与时遇。」
《國語辭典》:侧目(側目)  拼音:cè mù
斜眼看人,不以正眼看人。有敬畏、戒惧、怒恨、愤怒等不同的含意。《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危言极意,则群凶侧目,祸不旋踵。」唐。陈鸿《长恨传》:「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
《國語辭典》:趑趄  拼音:zī jū
想前进却又不敢。晋。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漢語大詞典》:趑雎
亦作“ 趑趄 ”。亦作“ 趑趣 ”。亦作“趦趄”。 犹恣睢。狂妄、凶暴;放纵肆扰。晋书·华谭传:“ 蜀 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 吴 人趑雎,屡作妖寇。”《魏书·崔楷传》:“ 定州 逆虏,趑趣北界; 鄴下 兇烬,蚕噬腹心。”魏书·乐志:“ 晋 氏失政,中原纷荡。 刘 石 以一时姦雄,跋扈 魏 赵 ; 苻 姚 以部帅强豪,趦趄 关 辅 。”《隋书·高祖纪上》:“ 陈頊 因循伪业,自擅 金陵 ,屡遣丑徒,趑趄 江 北。公指麾藩镇,无不摧殄。”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知己恶及第:“ 隐 禀性趦趄, 沆 之门吏家僕靡不恶之。”
《國語辭典》:敛手(斂手)  拼音:liàn shǒu
1.缩手。指有所顾忌而不敢恣意妄为。《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使诸侯敛手而事秦者,魏冉之功。」《后汉书。卷二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鲍永》:「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
2.拱手,表示恭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南朝梁。刘孝标。注:「徐下地结发,敛手而言。」唐。白居易〈宿紫阁山北村〉诗:「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漢語大詞典》:退舍
(1).退却;退避。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子若欲战,则吾退舍。”《韩诗外传》卷六:“ 庄王 受节,左右麾 楚 军退舍七里。” 唐 白居易 《〈因继集〉重序》:“卷末批云:‘更拣好者寄来。’盖示餘勇,磨礪以须我耳。余不敢退舍,即日又收拾新作格律诗共五十首寄去。” 王闿运 《诏建定兴鹿壮节祠碑》:“寇伏其勇,咨且退舍。”
(2).比不上;不敢与争。 宋 叶适 《题陈止斋帖》:“余尝评公不用诗家常律,及其意深义精,自成宫徵,而工诗者反皆退舍,殆过古人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五:“ 杜陵 用事之妙,絶出千古,即 子安 生 开元 间,亦当退舍。”
(3).指星辰后移位置。史记·天官书:“其(指岁星)趋舍而前曰赢,退舍曰缩。”
《國語辭典》:侧足(側足)  拼音:cè zú
1.因畏惧而不敢向前。《南史。卷七○。循吏传。郭祖深传》:「远近侧足,莫敢纵恣。」《明史。卷三○七。佞倖传。江彬传》:「成国公朱辅为长跪,魏国公徐鹏举及公卿大臣皆侧足事之。」
2.插足,干预其事。如:「这是我们自家兄弟的事,请你别侧足。」
《漢語大詞典》:侧立(側立)
(1).因敬重或戒惧而立在旁边。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持之以夙兴侧立,加之以先意承指。”北齐书·杨愔传:“太皇太后临 昭阳殿 ,太后及帝侧立。”宋史·孝宗纪一:“顷之,内侍掖帝至御榻前,侧立不坐。内侍扶掖至七八,乃略就坐。”
(2).位于旁边。 清 戴镜曾 《香山》诗:“ 香山 小而高,侧立 太湖 上。”
《國語辭典》:结舌(結舌)  拼音:jié shé
因恐惧或理屈智竭而说不出话来。如:「他被人逼问得张嘴结舌,答不上话来。」《汉书。卷七五。李寻传》:「及京兆尹王章坐言事诛灭,智者结舌。」
《漢語大詞典》:题糕(題餻)
亦作“ 题糕 ”。 指 唐 刘禹锡 重阳题诗不敢用“餻”字的故事。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九:“ 刘梦得 作《九日诗》,欲用餻字,以《五经》中无之,輟不復为。 宋子京 以为不然。故 子京 《九日食餻》有咏云:‘飈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鬭分曹。 刘郎 不敢题餻字,虚负诗中一世豪。’”后遂以“题餻”作为重阳题诗的典故。 明 张煌言 《九日陪安昌王》诗:“追陪谁復题糕字,媿向鑾坡问笔才。” 清 赵翼 《九日陶然亭同人小集》诗:“地僻向来无古蹟,兹游或可续题糕。”
《國語辭典》:逃避  拼音:táo bì
闪躲一旁而不敢面对事实。如:「你一昧的逃避,也不是办法呀!」
《國語辭典》:敛迹(斂跡)  拼音:liàn jī
1.隐蔽起来,不敢露面。《抱朴子。外篇。知止》:「夫矰缴纷纭则鸳雏徊翮,坑阱充蹊则麟虞敛迹。」
2.退隐。《晋书。卷八六。列传。张轨》:「加以寝患委笃,实思敛迹避贤。」唐。岑参〈终南山双峰草堂作〉诗:「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3.自我约束,不敢放纵。《新唐书。卷一七五。列传。刘栖楚》:「栖楚一切穷治,不阅旬,宿奸老蠹为敛迹。」《醒世恒言。卷三九。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莅任之后,摘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宄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漢語大詞典》:仗马(仗馬)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鉞立于 紫宸门 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三卷:“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凤旗十。仗马每面三疋,每疋御龙官四人。”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 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闕 杜璡 再上书言政事,斥为 下邽 令。因以语动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芻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諫争路絶。” 清 王九龄 《窃禄》诗:“无声惭仗马,有泪对刑书。”
《國語辭典》:卷舌  拼音:juǎn shé
1.不说话。《文选。扬雄。解嘲》:「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猛士婴城,谋臣卷舌。」也作「捲舌」。
2.将舌尖往后翘。如:「卷舌音」。也作「捲舌」。
《國語辭典》:讳言(諱言)  拼音:huì yán
1.有所忌讳而不敢明说。《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君上好善,民无讳言。」《宋史。卷四五。理宗本纪五》:「似道自诡有再造之功,讳言岁币及讲和之事。」
2.拒绝劝谏。《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犹冰霜见日,必至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