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昧礼(昧禮)
不懂礼节。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礼部·考察官议礼不纳:“倘於圣母謁庙之条,大书礼臣昧礼违詔之失,而繫臣名於下,则臣之心白矣。”
分類:不懂礼节
《国语辞典》:不知事  拼音:bù zhī shì
不识大体、不懂理。《红楼梦》第六八回:「我是年轻不知事的人,一听见有人告诉了,把我吓昏了,不知方才怎样得罪了嫂子。」
《漢語大詞典》:闇人
(1).谓暗于人事,不懂人情世故。文选·嵇康〈幽愤诗〉:“曰余不敏,好善闇人。” 吕向 注:“常好善道而闇於人事。”
(2).昏聩糊涂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见成事而疑惑,动失计而多悔者,闇人也。”
《国语辞典》:不知趣  拼音:bù zhī qù
不懂得情趣。清。李渔《怜香伴》第二出:「我和你休做不知趣的人儿,把他好梦迟。」
《漢語大詞典》:遗知(遺知)
未学不懂的知识。 清 陈确 《大学辨》:“天下之理无穷,一人之心有限,而傲然自信,以为吾无遗知焉者,则必天下之大妄人矣。”
分類:不懂知识
《国语辞典》:蛮牛(蛮牛)  拼音:mán niú
讥称粗暴不懂礼仪的人。如:「像你这种满嘴脏话、动作粗鲁的蛮牛,是不受他人欢迎的。」
《國語辭典》:无所不知(無所不知)  拼音:wú suǒ bù zhī
任何事都知晓。《抱朴子。内篇。袪惑》:「凡人见其小验,便呼为神,人谓之必无所不知。」宋。苏轼《应诏集。中庸论上》:「知之者为主,是故虽无所不知,而有所不能行。」也作「无所不晓」。
《國語辭典》:一窍不通(一竅不通)  拼音:yī qiào bù tōng
一个心窍不通。语本《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句下汉。高诱。注:「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用以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对某事完全不懂。《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这萧颖士又非黑漆皮灯,泥塞竹管,是那一窍不通的蠢物。」《文明小史》第四二回:「但是人数多了,自难免鱼龙混杂,贤愚不分,尽有中文一窍不通,借著游学到海外玩耍的。」
分類:不懂
《国语辞典》:漫无节制(漫无节制)  拼音:màn wú jié zhì
不懂得限制。《老残游记二编》第八回:「若当真的漫无节制,虽然无罪,身体即要衰弱了。」
《国语辞典》:上不得台盘(上不得台盘)  拼音:shàng bù dé tái pán
不懂礼仪、不善应酬,不宜在公开场合露面。《儒林外史》第四回:「胡老爹上不得台盘,只好在厨房里或女儿房里,帮著量白布、秤肉,乱窜。」《红楼梦》第二五回:「这老三还是这么毛脚鸡是的。我说你上不得台盘!──赵姨娘平时也该教导教导他。」也作「上不了台面」。
《国语辞典》:上不了台面(上不了台面)  拼音:shàng bù liǎo tái miàn
1.不懂礼节,不宜在公开场合露面。如:「你怎能派像他这样上不了台面的人,担任这次商业谈判的代表呢?」也作「上不得台盘」。
2.不能公开的。如:「这事上不了台面,只能私下进行。」
《国语辞典》:昧著惺惺使糊涂(昧著惺惺使糊涂)  拼音:mèi zhe xīng xīng shǐ hú tú
假装糊涂、假装不懂。《西游记》第二七回:「今日昧著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国语辞典》:一块石头掉井里(一块石头掉井里)  拼音:yī kuài shí tou diào jǐng lǐ
(歇后语)不懂。石头掉入井中,发出扑通声,而扑通音谐「不懂」。如:「刚才王先生的一连串解说,对我们而言,如同一块石头掉井里──不懂。」
《国语辞典》: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竿(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竿)  拼音:bù shì chēng chuán shǒu,xiū lái nòng zhú gān
(谚语)对自己不懂的事情,不要冒充在行。《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这个考语,还是请你尧翁代拟了罢。『不是撑船手,休来弄竹竿』,兄弟实实在在有点来不得了。」
《国语辞典》:无字天书(无字天书)  拼音:wú zì tiān shū
本指上天或神仙所降赐的书,比喻看不懂或难以理解的文字。如:「这本书深奥难懂,对我而言简直是无字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