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黜
(1).三次被罢官。论语·微子:“ 柳下惠 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2).形容宦途不利。 唐 柳宗元 《祭穆质给事文》:“形躯获宥,三黜无亏。” 宋 张元干 《次江子我迁居韵》:“平生自省宜三黜,老去何心望九迁。”
《漢語大詞典》:三过(三過)
(1).三次路过。孟子·离娄下:“ 禹 稷 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2).三种过失。《淮南子·齐俗训》:“子之宾独有三过:望我而笑,是攓也;谈语而不称师,是返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士大夫食时五观》:“治心养性,先防三过:美食则贪;恶食则嗔;终日食不知食之所从来则痴。”
(3).书法之三折势。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
《國語辭典》:三考  拼音:sān kǎo
古代官吏以三次考绩决定升降赏罚的制度,称为「三考」。《书经。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唐。孔颖达。正义:「言帝命群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闇者退之。」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两衙多请告,三考欲成资。」
《漢語大詞典》:三易
(1).《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周礼·春官·太卜:“掌三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相传《连山》《归藏》为 夏 、 商 之,书已失传。参阅 清 皮锡瑞 经学通论·论〈连山〉〈归藏〉
(2).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韩非子·用人:“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沈隐侯 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3).三次变换。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李氏子再生说冥间事:“吾坐用檀越钱物,已三易毛矣。” 清 黄钧宰 金壶七墨·木工:“今 程氏 园三易主人矣,破栋頽垣,不可以居。”
《漢語大詞典》:三番
(1).轮流三次。《诗·齐风·猗嗟》“四矢反兮” 唐 孔颖达 疏:“大射皆三番,射讫止,而不復射,是礼射三而止也。”
(2).三组。宋史·外国传二·夏国下:“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号御围内六班,分三番以宿卫。”
分類:轮流三次
《國語辭典》:孟母  拼音:mèng mǔ
孟子的母亲。仉姓。曾经三次迁移其居,以激励孟子勤奋学习。后世奉为贤母的典范。
《漢語大詞典》:三田
(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 孔颖达 疏:“一岁三时田猎。猎在田中,又为田除害,故称田也。”
(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唐 吕岩 《赠刘芳处士》诗:“悠悠忧家復忧国,耗尽三田元宅火。” 宋 范成大 《宿妙庭观次东坡旧韵》:“升隆三田自有丹,浪寻盘鼎斸仙坛。” 沈钦韩 注引《玄奥集》:“脑为上田,心为中田,气海为下田。” 明 宋濂 《傅同虚像赞》:“将求子於外兮,则鍊精於三田;欲索君於内兮,则游神乎八天。”
《國語辭典》:三场(三場)  拼音:sān cháng
1.古代科举考试须经三次,称为「三场」。《西游记》第九回:「不拘军民人等,但有读书儒流,文义明畅,三场精通者,前赴长安应试。」
2.科举考试的第三场。《明史。卷七○。选举志二》:「初设科举时,初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
《國語辭典》:三角  拼音:sān jiǎo
1.三角形。《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唐。孔颖达。正义:「三星鼎足,而成三角。」
2.有棱角。《董西厢》卷二:「眼三角,鼻大唇粗。」《红楼梦》第六八回:「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
3.数学上指三角函数的关系、性质及三角形解法与应用之学。
《國語辭典》:三角眼  拼音:sān jiǎo yǎn
俗称有锋棱之目,是凶恶狠毒的相貌。
《漢語大詞典》:三起
(1).兴于三。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吾闻圣主所取仪,金天之大经,三起而成,四转而终。”
(2).三次发射。晋书·庾翼传:“师次 襄阳 ,大会僚佐,陈旌甲,亲授弧矢,曰:‘我之行也,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徒众属目,其气十倍。”
(3).三度兴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 鲁庄公 好宫室,一年三起臺。”
(4).指蚕三眠而起。 宋 陆游 《甲子日晴》诗:“垄麦行可获, 吴 蚕亦三起。”
《國語辭典》:亚献(亞獻)  拼音:yà xiàn
古代祭祀时必须献酒三次,第二次献爵即称为「亚献」。《续汉书志。卷二四。百官志一》:「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儒林外史》第三七回:「这一回大祭,主祭的虞博士,亚献的庄徵君,终献的马二先生,共三位。」
《漢語大詞典》:三号(三號)
(1).三次号哭。礼记·丧大记:“北面三号,捲衣投於前。” 孔颖达 疏:“三号,号呼之声三徧也。”庄子·养生主:“ 老耼 死, 秦失 吊之,三号而出。” 清 钱谦益 《挽西蜀尹西有》诗:“盍以三号观 季札 ,谁从永夜问 班彪 。”
(2).第三次鸣叫。史记·历书:“时鷄三号,卒明。” 司马贞 索隐:“三号,三鸣也。” 周君适 《伪满宫廷杂忆·我走进了小天地》:“鸡三号,更五点,此时拜疏击大阉。”
《漢語大詞典》:三举(三舉)
(1).三次杀牲备膳。举,杀牲盛馔。《周礼·天官·膳夫》:“王齐日三举。” 孙诒让 正义:“王齐日,朝食盖用大牢,日中及夕食,则或少牢或特牲,故云三举。”
(2).谓哭泣三次。孔丛子·陈士义:“﹝ 郈成子 ﹞闻 宁喜 作难,右宰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
(3).三度举事。新五代史·梁臣传·敬翔朱珍等传论:“盖自 高駢 死, 唐 以 梁 兼统 淮南 ,遂与 孙 、 杨 争,凡三十年间,三举而三败。”
(4).指三期科考。宋史·选举志一:“﹝ 乾德 元年﹞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紕繆’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不,指文理不通。殿三举,即指停止科考资格三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科场·预传考官:“各省改遣京官主试,定於今上之乙酉,至辛卯则三举矣。”
《漢語大詞典》:三科
(1).三品;三等。 汉 班固 《白虎通·寿命》:“命有三科以记验,有寿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汉书·孔光传:“是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
(2).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 三科九旨 ”。
(3).三次科考。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此人胸藏锦綉,腹隐珠璣,奈时运不通,三科不第。”
元 杂剧用语。表示某种动作重复多次。
《漢語大詞典》:三科九旨
汉 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 何休 、 宋衷 二说。《公羊传·隐公元年》“ 隐公 第一” 唐 徐彦 疏:“问曰:‘春秋説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 何氏 ( 何休 )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 、故 宋 ,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问曰:‘案 宋氏 ( 宋衷 )之注春秋説,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异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絶。’”按:三世指 夏 、 殷 、 周 ,三统指 夏 为人统, 殷 为地统, 周 为天统;时、日、月,指记述的详略;王、天王、天子,指称谓的远近亲疏:讥、贬、绝,指书法的轻重。
《漢語大詞典》:三加
(1).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称为三加。礼记·冠义:“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郑玄 注:“冠者,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每加益尊,所以益成也。”梁书·处士传·阮孝绪:“十五,冠而见其父, 彦之 诫曰:‘三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勗,以庇尔躬。’”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於是天子御 文德殿 ,百僚在位,命官行三加礼毕,当命字,仪典甚盛。”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二》:“然则,不必三加,而未始不冠;不必六礼,而未始不婚。”
(2).指三次加兵。左传·定公九年:“﹝ 阳虎 ﹞奔 齐 ,请师以伐 鲁 ,曰:‘三加必取之。’” 杜预 注:“三加兵於 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