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少
(1).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大戴礼记·保傅》:“於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 唐 杨炯 《明威将军梁待宾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浹五胥。”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书,六年始得东宫三少。”
(2).三位知名的年轻人。(1) 晋 王羲之 、 王承 、 王悦 ,俱少年知名。人称 王氏 三少。晋书·王羲之传:“ 敦 尝谓 羲之 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 阮主簿 。’ 裕 亦目 羲之 与 王承 、 王悦 为 王氏 三少。”(2) 唐 李嗣真 与同时学士 赵献臣 、 徐昭 任职弘文馆,俱称少俊,馆中号为“三少”。见旧唐书·方伎传·李嗣真
(3).谓三度返老还少。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引 宇文士及 《粧台记序》:“ 春秋 之初,有 晋 楚 之谚曰:‘ 夏姬 得道,鸡皮三少。’” 明 杨慎 《武后生牙》:“史称 武后 ,年七十,盛自拂拭,不觉衰耗,始信 夏姬 年踰七十,而鸡皮三少。”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变旧成新》:“岂非作者功臣,使得为鷄皮三少之女。”
《漢語大詞典》:三举(三舉)
(1).三次杀牲备膳。举,杀牲盛馔。《周礼·天官·膳夫》:“王齐日三举。” 孙诒让 正义:“王齐日,朝食盖用大牢,日中及夕食,则或少牢或特牲,故云三举。”
(2).谓哭泣三次。孔丛子·陈士义:“﹝ 郈成子 ﹞闻 宁喜 作难,右宰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
(3).三度举事。新五代史·梁臣传·敬翔朱珍等传论:“盖自 高駢 死, 唐 以 梁 兼统 淮南 ,遂与 孙 、 杨 争,凡三十年间,三举而三败。”
(4).指三期科考。宋史·选举志一:“﹝ 乾德 元年﹞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紕繆’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不,指文理不通。殿三举,即指停止科考资格三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科场·预传考官:“各省改遣京官主试,定於今上之乙酉,至辛卯则三举矣。”
《漢語大詞典》:三成
(1).三重,三层。周礼·秋官·司仪:“令为坛三成,宫旁一门。”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三成,三重也。”尔雅·释丘:“三成为 崐崘丘 。” 郭璞 注:“ 崐崘山 三重,故以名云。”
(2).音乐之三终;三度奏乐。仪礼·燕礼:“笙入三成,遂合乡乐。” 郑玄 注:“三成,三终也。”礼记·乐记:“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 商 ,三成而南。” 郑玄 注:“成,犹奏也。每奏《武》曲一终为一成。”
(3).十分之三。 古华 《芙蓉镇》第四章第二节:“ 李国香 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还没有赢得这种自由,还是个‘三成生,七成熟’的干部。”
《國語辭典》:三合  拼音:sān hé
1.阴气、阳气、天气三气相合。《谷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2.阴阳家相传以十二支配五行的金木水火,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称为「三合」。元。周密《齐东野语。卷四。用事切当》:「一丁扶火德,三合巩皇基。」
3.三次会合。《左传。昭公元年》:「再合诸侯,三合大夫。」
4.三度交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北史。卷八九。艺术传上。王春传》:「觊颾之战,四面受敌,从寅至午,三合三离,将士皆惧。」
《國語辭典》:三反  拼音:sān fǎn
1.三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肃直谅多闻。」南朝宋。裴松之。注:「刘寔以为肃方于事上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荣贵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此三反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脩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2.三次反叛。《晋书。卷八四。列传。刘牢之》:「而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
3.三次往返。《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
4.天子亲耕时,锄土三次称为「三反」。汉。班固《白虎通。卷四。耕桑》:「天子耕东田,而三反之。」
《漢語大詞典》:三食
(1).犹三餐。战国策·齐策四:“士三食不得饜,而君鹅鶩有餘食。”
(2).三度日蚀。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诸侯更制兹谓叛,厥食三復三食,食已而风,地动。”
(3).指不肖子弟变卖庄园、书籍、奴婢度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不肖子弟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庄而食也;第二变为蠹鱼,谓鬻书而食也;第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三食之辈,何代无有。”
《漢語大詞典》:三覆
(1).三处伏兵。《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杜预 注:“覆,伏兵也。”宋史·刘锜传:“﹝ 刘錡 ﹞遂设三覆以待之。”
(2).三度打败。战国策·燕策二:“﹝ 齐 ﹞遂与兵伐 宋 。三覆 宋 , 宋 遂举。”
(3).三度复审。 宋 文莹 《玉壶清话·李先主传》:“时天下罹乱,刑狱无典,因是凡决死刑,方用三覆五奏之法。”
《漢語大詞典》:食三
蚕经过三眠三度进食。谓已接近生命之终了。 宋 王十朋 《三月晦日与同舍送春于梅溪因序齿分韵》:“却因送别还惊我,我境如蚕已食三。”
《漢語大詞典》:三肃(三肅)
三度肃拜。拜不低头,惟直身肃容而手至地为肃拜。左传·成公十六年:“三肃使者而退。”国语·晋语六:“为使者故,敢三肃之。” 韦昭 注:“肃拜,下手至地。”
《漢語大詞典》:三犯
(1).三度触犯。南齐书·天文志下:“﹝ 永明 五年五月﹞庚子,太白三犯毕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
(2).三度犯法。新唐书·食货志四:“ 大中 初,盐铁转运使 裴休 著条约: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元史·太宗纪:“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
(3).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宋 张炎 词源·原序:“ 美成 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参见“ 犯调 ”。
《國語辭典》:犯调(犯調)  拼音:fàn diào
词曲在歌唱时,假借别调作腔,称为「犯调」。可分为二种:一、犯别调的音律,如姜夔的凄凉犯。二、犯别调的句子,如刘过的四犯剪梅花。
《漢語大詞典》:三属(三屬)
犹三族。后汉书·章帝纪:“一人有罪,禁至三属。” 李贤 注:“即三族也。谓父族、母族及妻族。”
分類:三族
《漢語大詞典》:三祭
谓三度酌酒于三处为祭。书·顾命:“王三宿,三祭,三咤。” 孔 传:“王三进爵,三祭酒,三奠爵。” 蔡沉 集传:“礼成於三,故三宿、三祭、三咤。”仪礼·乡射礼:“俎与荐,皆三祭。” 郑玄 注:“皆三祭,为其将祭侯也,祭侯三处也。” 贾公彦 疏:“三处者,下文右与左,中是也。”
《漢語大詞典》:三尹
谓三度任令尹。 南朝 宋 鲍照 《在荆州与张使君李居士联句》:“三尹无喜色,一适或垂竿。”参见“ 三已 ”。
分類:三度令尹
《漢語大詞典》:三已
谓三度或多次罢官。语出《论语·公冶长》:“令尹 子文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唐 刘禹锡 《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寄》诗:“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舟。” 清 姚莹 《与余小坡书》:“夫不有身为贵卿,三已之不愠者乎!”
分類:三度罢官
《漢語大詞典》:三火
(1).三堆火。 汉 焦赣 《易林·大有之师》:“三火起明,两灭其光。高位疾颠,骄恣诛伤。”
(2).燃烧三日夜的炉火。 宋 苏轼 《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王文诰 辑注引《淮南子》:“ 钟山 之玉,灼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
(3).三度被焚烧。 宋 苏轼 《月华寺》诗:“ 月华 三火岂天意,至今茇舍依榛菅。”
(4).即三毒。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道释·经:“贪火既尔,嗔痴亦然。三火炽盛,由我为本。欲灭三火,当断我本。”
《漢語大詞典》:三走
三度败逃。史记·管晏列传:“吾( 管仲 )三战三走, 鲍叔 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唐 李贺 《送沈亚之歌》:“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 清 孙枝蔚 《送三子重下第归里》诗:“ 管仲 何曾病三走, 卞和 亦得传千秋。”
分類: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