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大殿
清 宫 太和殿 、 中和殿 、 保和殿 之合称。 清 吴长元 宸垣识略·大内:“ 太和门 殿 明 皆曰 皇极 ,殿又曰 奉天 ; 中和殿 明 曰 中极 ,又曰 华盖 ; 保和殿 明 曰 建极 ,又曰 谨身 :所谓三大殿也。”
分類:三大殿
《国语辞典》:三大发明(三大发明)  拼音:sān dà fā míng
指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此三者皆创始于中国,为中国的三大发明。
《漢語大詞典》:三大法宝
中国共产党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件有力武器,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由毛泽东在1939年10月提出并论述。统一战线就是团结全民族一切爱国人士,组成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和孤立敌人;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主要手段;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中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
《漢語大詞典》:三大改造
指一九五六年基本完成的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漢語大詞典》:三大纪律(三大紀律)
从红军时代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要求普遍遵守的三条主要纪律。内容前后稍有不同,最终定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朱德 《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严格执行和经常检查三大纪律,随时随地为民兴利除弊。”
《漢語大詞典》:三大奇书(三大奇書)
(1).指 清 初之历算全书《读史方舆纪要》《南北史合抄》三书。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顾祖禹》:“世所称三大奇书,此(《读史方舆纪要》)其一也。其二则 梅文鼎 歷算全书、 李清 《南北史合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国初诸儒称 梅文鼎 歷算全书、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李清 《南北史合抄》为三大奇书。”
(2).指《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三部长篇章回小说。
《漢語大詞典》:三大宪(三大憲)
清 代地方官员对抚台(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提刑按察使)的合称。《冷眼观》第二回:“我们应酬多,一年三百六十日,差不多三大宪上司衙门里的幕友,倒有三百五十天在 钓鱼巷 做议政厅。”
《漢語大詞典》:三大运动(三大運動)
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毛泽东 《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由于上述三大运动已经取得的胜利,由于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空前未有的统一。”
《漢語大詞典》:三大战役(三大戰役)
指解放战争中的三个大战役,即 辽沈 、 淮海 、 平津 战役。 毛泽东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人民解放军自一九四八年冬季取得 辽沉 、 淮海 、 平津 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以后……消灭了一百八十三万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和九十八万土匪游子。”
《漢語大詞典》:三大政策
指 孙中山 制定的联 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五节:“这种三民主义即是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即联 俄 ,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
《漢語大詞典》:三大作风(三大作風)
指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为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毛泽东 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所指出。 邓小平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 同志在党的七大的报告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规定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