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字类编》:三处(三处)
分类:三处
《漢語大詞典》:三就
(1).三成,三套。《仪礼·既夕礼》:“荐马,缨三就,入门,北面,交轡。” 郑玄 注:“缨,今马鞅也;就,成也。诸侯之臣饰以三色而三成。”《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繅皆三采三就。”
(2).犹三匝,三重。《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 俞樾 《群经平议·大戴礼记一》:“三就者,三帀也……夫子之门人三就,言其多也。”
(3).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书·舜典》:“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孔 传:“行刑当就三处:大罪於原野,大夫於朝,士於市。” 孔颖达 疏:“行刑当就三处,惟谓大辟罪耳……惟死罪当分就处所,其墨、劓、剕、宫无常处可就也。”
(2).犹三匝,三重。《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 俞樾 《群经平议·大戴礼记一》:“三就者,三帀也……夫子之门人三就,言其多也。”
(3).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书·舜典》:“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孔 传:“行刑当就三处:大罪於原野,大夫於朝,士於市。” 孔颖达 疏:“行刑当就三处,惟谓大辟罪耳……惟死罪当分就处所,其墨、劓、剕、宫无常处可就也。”
三处木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木叉为戒。三处木叉者,身口意三处之戒也。
(术语)木叉为戒。三处木叉者,身口意三处之戒也。
三处传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禅宗也。世尊三处传心于迦叶:一灵山之拈花微笑,一于多子塔分半座,一于双林树下由棺中出足。禅宗象鉴曰:「世尊三处传心者为禅旨,一代所说者为教门。故曰:禅是佛心,教是佛语。」然说拈花微笑事之大梵天经,其出处不分明,多子塔前分半座双树下出足事,诸经虽有其事而如五灯会元所「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曾无之,但如是禅家公案因缘,常底之事,取其意可也。
(名数)谓禅宗也。世尊三处传心于迦叶:一灵山之拈花微笑,一于多子塔分半座,一于双林树下由棺中出足。禅宗象鉴曰:「世尊三处传心者为禅旨,一代所说者为教门。故曰:禅是佛心,教是佛语。」然说拈花微笑事之大梵天经,其出处不分明,多子塔前分半座双树下出足事,诸经虽有其事而如五灯会元所「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曾无之,但如是禅家公案因缘,常底之事,取其意可也。
三处入法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界为华严经所證之理,犹法华言实相。声闻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如法华之入理,有三周之别,菩萨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则华严之入理亦有三处之别:一、十住初心入法界,是上根之菩萨于初住證法界之理者。二、回向终心入法界,是中根之菩萨于十回向之满位證法界之理者。三、初地入法界,是下根之菩萨至初地之位,證法界之理者。见华严大疏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法界,即一切众生本有之心,诸佛所證平等之理也,而云三处入者,由菩萨根有利钝,行有浅深,故所證入先后不定,遂分三处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谓利根菩萨,即于初住位中,破无明惑,證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转,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回向终心入法界〕,谓菩萨于十回向后,心众行纯熟,證入法界,是名回向终心入法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初地入法界〕,谓菩萨于前行向中,功德具足,至于初地,即得證入法界;乃了三德圆融,三身自在,是名初地入法界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
(名数)法界为华严经所證之理,犹法华言实相。声闻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如法华之入理,有三周之别,菩萨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别,则华严之入理亦有三处之别:一、十住初心入法界,是上根之菩萨于初住證法界之理者。二、回向终心入法界,是中根之菩萨于十回向之满位證法界之理者。三、初地入法界,是下根之菩萨至初地之位,證法界之理者。见华严大疏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法界,即一切众生本有之心,诸佛所證平等之理也,而云三处入者,由菩萨根有利钝,行有浅深,故所證入先后不定,遂分三处也。
〔一、十住初心入法界〕,谓利根菩萨,即于初住位中,破无明惑,證入法界平等之理,得不退转,是名十住初心入法界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回向终心入法界〕,谓菩萨于十回向后,心众行纯熟,證入法界,是名回向终心入法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初地入法界〕,谓菩萨于前行向中,功德具足,至于初地,即得證入法界;乃了三德圆融,三身自在,是名初地入法界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
三处阿兰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种之空闲处也。慧苑音义上曰:「有三类:一名达摩阿兰若,即此所明者也。谓说诸法本来湛寂,无起作义,因名其处,为法阿兰若处,此中处者,即菩提场中是也。二名摩登伽阿兰若,谓冢间处,要去村落一俱卢舍,大牛吼声所不及处者也。三名檀陀伽阿兰若,谓沙碛之处也。碛音迁历反。」
(名数)三种之空闲处也。慧苑音义上曰:「有三类:一名达摩阿兰若,即此所明者也。谓说诸法本来湛寂,无起作义,因名其处,为法阿兰若处,此中处者,即菩提场中是也。二名摩登伽阿兰若,谓冢间处,要去村落一俱卢舍,大牛吼声所不及处者也。三名檀陀伽阿兰若,谓沙碛之处也。碛音迁历反。」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舍卫城长者之子死。父母悲哀不止。佛说此子先没天而生于长者之家,今死而生于龙中,即为金翅鸟所取食。因而三处一时啼哭,且说此儿之前因。长者闻之而得法忍。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舍卫城长者之子死。父母悲哀不止。佛说此子先没天而生于长者之家,今死而生于龙中,即为金翅鸟所取食。因而三处一时啼哭,且说此儿之前因。长者闻之而得法忍。
三处莲华藏世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立三处之华藏世界。其故以大日经立三重之佛身,一加持身,二本地身,三行者身。今约此三身而成义,则加持身即他受用报身,是阿弥陀佛也,其住处名华藏世界。由是过西方十万亿净土即有其处。青龙轨名弥陀为莲华藏。是五部中莲华部报身之土也。本地身即大日如来也,此佛之住处名华藏世界。高广无边,而超相对,绝中边不可定为西方十万亿是五部中佛部自性法身之住处也。大日经所说之胎藏,华严经所说之华藏世界是也。行者身即我等自身也。一切众生之干栗多心,法尔有八叶形。是八叶之心莲华。名曰华藏世界。是秘藏世界。见秘藏记钞六。
(名数)密教立三处之华藏世界。其故以大日经立三重之佛身,一加持身,二本地身,三行者身。今约此三身而成义,则加持身即他受用报身,是阿弥陀佛也,其住处名华藏世界。由是过西方十万亿净土即有其处。青龙轨名弥陀为莲华藏。是五部中莲华部报身之土也。本地身即大日如来也,此佛之住处名华藏世界。高广无边,而超相对,绝中边不可定为西方十万亿是五部中佛部自性法身之住处也。大日经所说之胎藏,华严经所说之华藏世界是也。行者身即我等自身也。一切众生之干栗多心,法尔有八叶形。是八叶之心莲华。名曰华藏世界。是秘藏世界。见秘藏记钞六。
懊恼三处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之略称。
(经名)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之略称。
三处不转法轮
【三藏法数】
〔一、我慢高山〕,谓外道之人,多起邪见,我慢贡高,如山峻耸,虽闻正法,非惟不信,复有谤法之过,招其恶报,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二、五欲淤泥〕,谓诸凡夫贪著色声香味触五欲之境,沉溺污秽,如在淤泥,自非身心清净,则不能受法,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三、邪见稠林〕,谓外道凡夫执种种见,有如稠林茂密,而于正法不能信受,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一、我慢高山〕,谓外道之人,多起邪见,我慢贡高,如山峻耸,虽闻正法,非惟不信,复有谤法之过,招其恶报,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二、五欲淤泥〕,谓诸凡夫贪著色声香味触五欲之境,沉溺污秽,如在淤泥,自非身心清净,则不能受法,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三、邪见稠林〕,谓外道凡夫执种种见,有如稠林茂密,而于正法不能信受,是故不为转法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