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少
(1).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大戴礼记·保傅》:“於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 唐 杨炯 《明威将军梁待宾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浹五胥。”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书,六年始得东宫三少。”
(2).三位知名的年轻人。(1) 晋 王羲之 、 王承 、 王悦 ,俱少年知名。人称 王氏 三少。晋书·王羲之传:“ 敦 尝谓 羲之 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 阮主簿 。’ 裕 亦目 羲之 与 王承 、 王悦 为 王氏 三少。”(2) 唐 李嗣真 与同时学士 赵献臣 、 徐昭 任职弘文馆,俱称少俊,馆中号为“三少”。见旧唐书·方伎传·李嗣真
(3).谓三度返老还少。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引 宇文士及 《粧台记序》:“ 春秋 之初,有 晋 楚 之谚曰:‘ 夏姬 得道,鸡皮三少。’” 明 杨慎 《武后生牙》:“史称 武后 ,年七十,盛自拂拭,不觉衰耗,始信 夏姬 年踰七十,而鸡皮三少。”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变旧成新》:“岂非作者功臣,使得为鷄皮三少之女。”
《漢語大詞典》:贰公(貳公)
辅佐三公。借指朝廷大臣的副职。书·周官:“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孔 传:“副贰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以辅我一人之治。” 唐 王维 《汧阳郡太守王公夫人安喜县君成氏墓志铭》:“贰公执帛,调护储闈;九伯剖符,典司方岳。” 宋 刘攽 《为韩侍郎辞参知政事表》:“何图明詔发中,丰恩逾望,骤陟贰公之列,猥参和鼎之司。” 清 朱筠 《祭兴县孙文定公文》:“记世子礼,掌太宰职,贰公参政,黄髮素德。”
《漢語大詞典》:金铉(金鉉)
(1).举鼎具。贯穿鼎上两耳的横杆。金属制,用以提鼎。易·鼎:“鼎黄耳,金鉉,利贞。” 朱熹 本义:“金,坚刚之物;鉉,贯耳以举鼎者。”
(2).比喻三公之类重臣。 南朝 梁 任昉 《丞相长沙宣武王碑》:“玉映 蓝田 ,金鉉之望已集。” 唐 刘禹锡 《为淮南杜相公佑修让同平章事表》:“至於银青贵服,金鉉重名。” 宋 范仲淹 《酬李光化见寄》诗之一:“远护玉关犹竭力,入陪金鉉敢周身。”
《漢語大詞典》:公孤
公,三公;孤,少师、少傅、少保。泛指重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 清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卷一:“天子每日常朝,但有公孤无诸侯。”
《漢語大詞典》:三臣
(1).古指三公、三卿等。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天有四时,时三月;王有四选,选三臣。”
(2).泛指重臣。 唐 李德裕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诗》:“三臣皆就日,万国望如云。”
(3). 春秋 鲁 之 仲孙 、 叔孙 、 季孙 氏称“三臣”。
(4).指 卫 之 仲叔圉 、 祝鮀 、 王孙贾 。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上·卫三臣
(5).指 南宋 末抗 元 殉节的 文天祥 、 张世杰 、 陆秀夫 。 陶铸 《访崖门》诗:“纵使三臣能復国,也难五族共图存。”
《漢語大詞典》:公槐
指三公之位。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其后 秦檜 南归,擅立 赵氏 之功归己,尽掠其美名,取富贵,位极公槐,势冠古今。”参见“ 三槐 ”。
《國語辭典》:三槐  拼音:sān huái
周代宫庭外植有三棵槐木,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周礼。秋官司寇。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后用以比喻三公。《晋书。卷七五。列传。荀崧》:「生有三槐之望,没无鼎足之名,宠不增于前秩,荣不副于本望,此一时愚智所慷慨也。」
《國語辭典》:太阶(太階)  拼音:tài jiē
1.星官名。为三台的别称,因上台、中台、下台各有二星,相比而斜上,似阶梯状,因而得名。汉。扬雄〈长杨赋〉:「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参见「三台」条。
2.三公之位。南朝齐。王俭〈太宰褚彦回碑文〉:「公之登太阶而尹天下,君子以为美谈。」
3.宫殿、庙堂的台阶。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于是乎乃历夫太阶以造其堂,俯仰顾眄东西周章。」
《漢語大詞典》:三旌
(1).指公、侯、伯三公。庄子·让王:“ 子綦 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陆德明 释文:“三旌,三公位也。 司马 本作三珪。”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制科:“ 屠羊 隐名, 楚王 延以三旌之位。” 明 方孝孺 《乐寿堂记》:“自兹以往,纵侥倖有成,而窃五鼎之食,三旌之位,亦无与於乐矣。”参见“ 三圭 ”。
(2).三面旌旗。 清 朱彝尊 《题汪检讨楫乘风破浪图》诗:“琅函锦题国门出,车前騶唱扬三旌。”
《漢語大詞典》:三圭
亦作“ 三珪 ”。 三种玉圭,借指公、侯、伯。后亦指高官重臣。《楚辞·大招》:“三圭重侯,听类神只。” 王逸 注:“谓公、侯、伯也。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故言三圭也。”庄子·让王“﹝ 楚昭王 ﹞谓 司马子綦 曰:‘ 屠羊説 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 子綦 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陆德明 释文:“三旌,三公位也。 司马 本作‘三珪’云。谓诸侯之三卿皆执珪也。” 唐 权德舆 《酬张秘监阁老喜太常中书二阁老与德舆同日迁官相代之作》诗:“正名推五字,贵仕仰三珪。”
《漢語大詞典》:台铉(台鉉)
犹台鼎。铉,鼎耳,以代鼎。鼎三足,有三公之象,故以喻宰辅重臣。晋书·韩伯传:“ 王湛 门资台鉉,地处膏腴,识表邻机,才惟王佐。”魏书·元禧传:“太尉位居台鉉,在冢宰之上。” 唐 白居易 《赠杜佑太尉制》:“外领藩镇,内参台鉉。积勤尽悴,迨过三纪。”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或居台鉉,或处权衡。”
分類:三足三公
《漢語大詞典》:台岳(台嶽)
亦作“ 台岳 ”。 指 天台山 。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嗟 台岳 之所奇挺,寔神明之所扶持。”隋书·徐则传:“虽復藏名 台岳 ,犹且腾实 江 淮 。”
三公宰辅之位。 晋 刘琨 《与段匹磾盟文》:“臣 琨 蒙国宠灵,叨窃台岳。”
《國語辭典》:徵辟  拼音:zhēng bì
朝廷任用平民为官。《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下。蔡玄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徵辟并不就。」《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在京师里算著徵辟的旨意到南京去,这时候该是先生来的日子了。」
《國語辭典》:莫愁湖  拼音:mò chóu hú
湖泊名。在南京城西水西门外,清时号称金陵第一名胜,有华严庵、胜棋楼、曾公阁、粤军烈士墓等古迹。
《國語辭典》:莫愁  拼音:mò chóu
人名:(1)梁洛阳人。梁武帝曾作河中之歌以咏其事。《乐府诗集。卷八五。杂歌谣辞三。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2)唐石城人。善于歌谣。《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
《漢語大詞典》:英衮(英袞)
谓英明的朝廷大臣。袞,古三公之代称。 南朝 齐 谢朓 《始出尚书省》诗:“英袞畅人谋,文明固天启。”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让剑履殊礼表》:“虽英袞簉朝,贤武满世,蒙此典者,乃旷古时降耳。” 唐 司空图 《寿星述》:“今上喆御临,元勋振服,英袞赞翘勤之旨,幽人荷旌賁之恩。”
《漢語大詞典》:槐位
谓三公之位。 明 黄佐 《粤会赋》:“囊笏槐位,献鑑枫垣。”参见“ 槐府 ”。
分類:三公
《漢語大詞典》:槐府
三公的官署或宅第。 宋 柳永 《永遇乐》词之二:“棠郊成政,槐府登贤,非久定须归去。” 宋 万俟咏 《三台·清明应制》词:“清明看, 汉 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 宋 姜夔 《石湖仙·寿石湖居士》词:“玉友金蕉,玉人金缕,缓移筝柱,闻好语,明年定在槐府。”参见“ 三槐九棘 ”、“ 槐棘 ”。
《漢語大詞典》:槐府
三公的官署或宅第。 宋 柳永 《永遇乐》词之二:“棠郊成政,槐府登贤,非久定须归去。” 宋 万俟咏 《三台·清明应制》词:“清明看, 汉 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 宋 姜夔 《石湖仙·寿石湖居士》词:“玉友金蕉,玉人金缕,缓移筝柱,闻好语,明年定在槐府。”参见“ 三槐九棘 ”、“ 槐棘 ”。